“数字货币”这个词或许童鞋们比较陌生,但如果小编说“比特币”,可能就不少人听说过了。当然,央行准备推的数字货币跟比特币还是有挺大区别的。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移动支付前景明朗,央行正积极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争取早日发行数字货币。央行自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研究团队,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关键技术、流通环境等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推数字货币呢?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提示,如果成功发行数字货币,便利实在太多了:
1、降低纸币成本。可以有效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2、减少洗钱逃税。可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全面实现。
3、完善支付体系。有助于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
央行表示,数字货币的设计应立足经济、便民和安全原则,切实保证数字货币应用的低成本、广覆盖,实现数字货币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无缝衔接,提升数字货币的适用性和生命力。
可能有童鞋要问了,如果只是上面那些优点,现在的移动支付也可以做到啊。我们的网络支付已经比较流畅,银行卡网上支付、转账很便捷了,为什么还需要数字货币?
其实,就支付体验而言,二者区别应该不大,但就二者存在的原理而言,应该还有不少差别。
首先,电子货币只是每个人传统货币的电子储存形式,换句话来说,你银行卡里的钱其实还是一张张钞票存进去的,数字背后对应着一张张钞票。但是,数字货币也许打诞生伊始,就不会有物理钞票的存在,它本身就是财富的表现形式。数字货币可以换成钞票,但并不是钞票的电子记账形式。
其次,目前央行的数字货币还没有推出,我们并不知道数字货币的单位会不会也按“元”计,或许也会有个什么“币”,10元也不一定能换一个“币”。
此外,目前不少金融机构网上支付渠道建设并非尽善尽美,一到网络购物节就面临“瘫痪”危机;而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于支付验证水平高低不均,交易支付额度往往受到限制……
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健全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和安全,央行探索“数字货币”也契合当下日新月异的支付方式,方便与“互联网+”更有效直接的对接;与此同时,也可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
数字货币推出后,纸币会消失吗?
不过,中短期来看,纸币依然会存在,可以肯定的是,零星纸币还是会有的,即使在电子交易高度发达的美国,出租车消费等小额支付依然在用现金完成。
那么,数字货币发行之后,会改变货币流通量吗?我们手中的货币会因货币增发而缩水吗?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数字货币主要是指货币形态,不会引发货币缩水。货币的发行规模依然由央行控制,而至于发行纸币还是数字货币只是形态的变化。
数字货币和比特币有何区别?
本文一开始,小编就说过数字货币跟比特币类似,那么,数字货币也会有比特币那样的风险吗?淡定,其实这两者的区别还是挺大的,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首先,发行方不同。货币大多有一个发行方,比如咱们人民币就是由央行统一印制、发行的。但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基于一种算法随机生成,任何人都可以开采、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
其次,获取方式不同。比特币是一些掌握算法的人不懈“开采”出来的,这些名副其实的IT高手,需要用电脑搜寻64位的数字,然后通过反复解谜密与其他淘金者相互竞争,为比特币网络提供所需的数字,获得相应的比特币。
但是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势必得面向全国人民,而非一些网络高手。在国家努力达到普惠金融目标时,怎可能只为互联网高手们量身打造一款货币?国家版的“数字货币”势必要助力普惠金融的实现,面向最广泛的群体。
第三,定价不同。面对越来越难“挖”的比特币,不少高手像升级打怪一样越发精力充沛。随着“挖掘”难度不断增加,比特币的价格也不断飙升,也高低起伏波动较大。
一款国家货币得尽力保持自身稳定,定价自然不可能根据获取的难易性,像收藏品一样,因为稀缺性定价。
最后,使用范围不同。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均未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可能一些机构表示接受比特币捐款,一些超市也曾表示可以用比特币支付,但是这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
作为一个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一定要能满足最大范围的支付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支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央行的数字货币需要满足全球支付需求。
投资策略:电子支付概念爆发在即
对于新生事物,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央行喊话要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后的第二天,A股市场上的移动支付概念股就受到了资金的追捧。
A股市场上,涉及电子支付的概念股主要有:
证通电子:主营金融支付信息安全行业。
新大陆:国际上少数几家拥有二维码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天喻信息、恒宝股份、中科金财、国民技术、新开普、新国都等涉足电子支付业务。
(21财经搜索综合自新华社、中国日报网、新京报、证券日报、金融界等)
返回21财搜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