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9日开始,已经陆陆续续有人收不到钱了”,蔡明是某闽系房企的前员工,在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爆雷之后,他一直与在职同事及其他投资人保持联系,尽管对原本的兑付方案十分不满,但最近听到的消息让他更加惶恐。
蔡明购买的理财产品,与线下面向老百姓的不同,这是一个针对员工设立的线上理财平台,“2017年公司刚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我就买了,第一笔投入不多,后来虽然离职了,但也继续追加到几百万,一直放在里面做滚动投资”。
“年化大概8-10%,收益不错而且能按期兑付,出于信任越买越多”,蔡明告诉时代财经,直到爆雷的前一刻,业务员还在宣传理财产品,而自己对前东家也依然很放心,“去年10月听说招商银行要抽贷,才知道前司财务紧张,紧接着11月理财兑付就出问题了。”
过去几年,市场仍处于上行周期,房企热衷于通过杠杆快速扩大规模,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是它们常用的方式之一,由此,不少房企均推出自己的理财平台,投资者中不少是房企自己的员工、员工亲友和业主。
时代财经向不同的投资者了解到,他们认购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一般介于8-12%,而市面上的常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却不足5%,加之对房企有着经营稳定的预期,投入理财产品的资金少则10万多则几百万,个别房企在内部设置了金额指标,为完成业绩,有员工不得不拉上亲朋好友,甚至借钱理财。
为了获取更多资金同时掩盖负债,部分房企借道理财产品,将所获资金以明股实债或合联营表外负债等形式投向房地产项目,风险高但隐秘。在市场好时,通过这种如走钢丝的理财方式,投资者尤可获得可观的收益,但2021年下半年,部分房企相继陷入流动性危机,内部的理财也陆续爆雷。
“直到爆雷的那天都不敢相信”
“一开始没打算买,但后来领导找我,说他最近有一笔40万的理财兑付了,我看利率很不错,超过了11%,也想着为部门解决任务就买了”, 购买了某TOP10房企财富理财产品的李威告诉时代财经,公司每到一个节点就会大力推广理财产品,并给各部门领导下达指标,“如果部门当月认购额度挂零,领导就没有当月工资”。
事后分析购买财富理财产品的整个过程,李威认为自已本质上过于信任公司,“也是长期各种洗脑导致的”。他称,在公司最常听到的话术是“公司有14万员工,这么多供应商和业主,怎么可能说倒就倒?”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是该公司财富兑付危机激化的月份,是月8日部分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未兑付故而前往公司所在地维权,随后危机迅速扩大,该公司在多座城市的办公地点被投资者围堵。尽管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李威对供应商讨债和业主维权的事情偶有耳闻,但由于相信公司经营稳定,同时理财产品被承诺刚性兑付,他始终觉得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不可能会有问题,“我记得业务员说过,‘保本’二字不能在理财合同中体现,当时实在太天真了”。
李威提供的合同显示,他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是由一家注册地在青岛的公司发行的定向融资计划,尽管从股权上看,这是一家与其所在公司没有任何联系的建筑工程小微企业,但公司100%持股的另一家公司对定融计划的本金及收益,提供了不可撤消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直到爆雷的那天,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2021年9月的一个深夜,李威收到了紧急通知,“有维权群体准备冲击公司,要我们第二天居家办公”。
兑付危机发生后,李威庆幸自己在家人的劝阻下没有投入过多资金,“原本手上准备了100万,幸好没全部投进去,但有很多同事搭上全副身家买了巨额理财,有人买了一两百万,400万也听说过,现在不敢离职,每月领着3033元的工资,处于非常崩溃的境地,怕走了这笔钱就更难要回来了,留在公司好歹还能找到领导和负责人”。
按照2021年12月31日该房企理财公司公布的兑付方案,其分别在2021年12月及2022年1月、2月,每月向每位投资人兑付本金0.8万元,即合计2.4万元,剩余本金低于2.4万元的则以剩余本金兑付完为止;而2022年3月及以后的兑付方案将在3月下旬公布。
“2.4万元已经完成兑付,收到款了,但接下来的兑付方案还没有任何表示”,李威现已完全失去了对公司的信心,不在乎对方案是否拥有“议价权”,只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自己的本金。
“最怕兑付方案只为拖延时间”
与李威比起来,持有几百万额度理财产品的蔡明在近期陷入了更加焦虑的状态。
蔡明提供的兑付方案显示,该房企母公司为投资人提供了展期方案和实物资产兑付,其中,针对2021年12月1日(含)到期的投资项目,本金兑付方案为,到期当月偿还10%,之后第7-12个月内,每月偿还15%,到第12个月结清本金;利息亦是在第7-12月分摊支付;而实物资产兑付方案提供的实物资产包括住宅、公寓、写字楼、商铺和车位等,兑付金额可用于抵扣实物资产的全款或部分尾款。
“因为我金额比较大,有想过兑换成固定资产,但给的产品位置都非常差,而且有个朋友选了抵房,因为兑付金额不够还搭进去个首付,最后房子网签不了,我觉得风险太大”,蔡明称兑付危机出现后,客服给他打过三次电话,“但诚意不够,展期方案没有资产担保,所以两个方案我都没有选,后来被强制默认展期方案,确实给我兑付了10%的本金”。
尽管对强制执行兑付方案十分不满,但看到部分本金重归口袋的那一刻,蔡明多少有一丝慰藉,但由于前司整体出现财务紧张,长达一年的兑付期限充满不确定性,他依然感到不踏实,在拿到10%本金不久后,最让他最惶恐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与在职同事及其他投资人交流的过程中,蔡明获知“从2月9日开始,已经陆陆续续有人收不到钱了”,他开始担心前司流动性进一步紧绷,将致使剩余的投资金额无法得到现金兑付。而近期从在职员工处听到的未来兑付方案的相关传言更是加深了他的焦虑。
时代财经通过与不同的投资者交流了解到,面对兑付方案时,投资者的普遍担忧是兑付周期越长,收回现金的不确定性越高,而由于许多投资者无法与房企及相关理财平台直接沟通或表达诉求,推高了他们对风险的预期。
购买了深圳一房企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黄嘉涛告诉时代财经,目前相关兑付工作正在按照2021年11月22日公布的方案进行,但这是“公司单方面出的方案”,与前期沟通过程中管理层承诺的“一年内还清欠款和利息”不一致,他与其他投资者均无法接受,“而且公布方案后,就再也没有理会我们投资人的诉求了”。
“就怕拿到的是拖延时间的方案,最后血本无归”,另一位购买上述闽系房企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