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开题论证会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 上海体育学院 图
有着“古代足球”之称的蹴鞠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拔河、风筝、毽子、陀螺等作为中国古代体育文物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澎湃新闻获悉,由上海体育学院毛丽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体育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近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了开题论证会,标志着中国启动首次古代体育文物重大研究。
中国在竞技体育上的成绩世界公认,而在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上还有待提高,对体育文物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戴健认为,这一课题研究将为探索体育文物相互关系提供了示范方法,对于通过系统地、全面地利用出土文物或地面文物来推动体育史和体育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毛丽娟教授介绍,体育文物研究院课题拟设6个子课题,包括1个理论研究子课题、4个文物调查子课题、1个数据库子课题。其中4个文物调查课题组将调查华东、西北、东北等全国七个区域。 课题分解为100多个体育项目专题,包括蹴鞠、马球、射术、相扑、斗兽、登高、拔河、风筝、毽子、陀螺、空竹等。
毛丽娟表示,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还将学习德国、瑞士、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最终将形成中英文版的《中国古代体育史》专著、《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典》系列、中国古代体育文物数据库,中国古代体育博物馆(网络博物馆)等成果,并希望能利用这一契机把散落在民间的古代体育文物进行一次系统性、全方位的搜集。
本次开题论证会邀请到了中华书局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柴剑虹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邱丕相,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会体育学科组召集人、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周爱光等。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