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园管理局辟谣称,铜鼎上的伤其实是“旧伤”,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留下的罪证。 视觉中国 图
央广网南京2月1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春节长假,南京中山陵聚集着四面八方的游客。2月14日,有关“中山陵的一口铜鼎被游客摸破”的话题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有消息称,因为有游客盲目往鼎内投钱祈福,导致这个见证侵华日军罪行的重要历史文物出现破损。消息一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2月14日,在各大门户网站上,一篇题为“南京中山陵铜鼎被游客摸破损”的新闻赚得了很高的点击量和关注,随之还附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铜鼎上确实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孔,还有几名游客正趴在铜鼎上朝里张望。在铜鼎的底部还堆着一些硬币和纸币。
这则新闻随即引起一片哗然,关于部分游客素质低、旅游过程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的讨论也是甚嚣尘上。
记者随后来到了中山陵,在台阶的第六层平台上,见到了左右陈列的一对铜鼎。在旁边的立碑上,记者看到了相关的介绍。根据碑上的说明,这个鼎被称为“奉安纪念铜鼎”,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敬献的一对大型仿古铜铸器物。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体字,古朴持重。其中,位于西侧的一只铜鼎确实是破损的,不过伤痕不像是摸出来的。不少参观的游客也对“铜鼎被摸破”这一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游客们认为,鼎是金属的,比较厚,应该不是被摸破的。
铜鼎到底是不是被摸坏的?破损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了找到答案,记者来到了中山陵风景区所属的中山陵园管理局。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铜鼎上的伤其实是“旧伤”。
网上流传的所谓“被摸破”的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不过,长假里,很多游客因为没搞清楚历史,把这个文物铜鼎误当成聚宝盘,往里投钱,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妥。
南京中山陵风景区文物处处长闻慧斌告诉记者,这铜鼎的“伤”确实是“老伤”,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留下的罪证。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献了两个铜鼎,上面还有“奉安大典”四个字。1937年12月,日本侵华时两个炮弹击中了鼎留下了弹孔,流弹弹孔也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弹孔虽然是真的,但闻慧斌也表示,有游客误把这铜鼎当“聚宝盘”,往里投钱则无益于文物保护了:“我们希望保持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不主张在这里攀爬,或者往里面乱扔杂物,或者投币。”
【延伸阅读】
对铜鼎修缮过,但保留了弹孔另据南京晨报2月15日消息,记者了解到,中山陵园管理局曾在2014年孙中山先生奉安85周年纪念日前夕,对作为奉安纪念物的这对仿古铜鼎进行了修缮和保护。“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在中山陵隆重举行。全国各地都捐献了纪念物品,这些物品有的就陈列在392级台阶之间的平台中间,其中在第六层平台上,左右陈列的就是这一对巨大的仿古铜鼎。”
经过几十年,2014年修复前,铜鼎的三个足均有裂缝,北面的鼎足错位50毫米,西面的鼎足一圈基本裂开,只有40毫米的连结部。为此,中山陵园管理局经专家多方论证后,用先进的焊接技术对铜鼎进行了抢救性修复,焊接后,对焊接部位进行化学作色处理,使焊接部位的颜色与铜鼎整体颜色保持一致,“修复难度其实还是很大的,因为铜鼎是紫铜,而且它的体重有1吨多,我们特意找了专家,在现场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铜鼎全部修好,鼎足完全复位,但弹孔保留了下来。”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