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套1933年国立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卷子,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这份据报道由芷江侗族自治县档案馆在对民国档案进行数字化时发现的试卷,“短小精悍”的命题风格,让网友们纷纷感慨,即使穿越回1933年,不是学霸也进不了清华大学。
如今高考大作文的“二选一”模式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被视为考试制度改革的一大进步。而据网上流传出的这套民国试卷显示,早在83年前,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作文就以“五选一”的命题方式早早走在了前列。在这套试卷的作文题目中,只给出了5个简单的词语:“苦热”、“晓行”、“灯”、“路”、“夜”,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写作,文言文、白话文均可。
如今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在八十多年前也有了充分的体现,比如英文的作文题目就是用150个英文单词讲述《三国志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不少网友感慨,“光是答个作文题目就要命了”、“几辈子都与清华大学无缘”。
在理化生等科目的考查方面,则有不少相应的场景体现,如物理中就出现了“一飞机距地面1000呎(foot),其速率为每小时100哩(mile),正对某阵地水平飞行,设欲炸毁该阵地,问飞机该飞至何处,将炸弹掷下始能有效?并绘图说明之”。有网友戏言,一道题目既有物理知识又考查了美术功底,颇有现在倡导的“多学科融合”色彩。
据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是在1902年进行的。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考生们先在本地进行初试选拔之后再参加统一考试。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由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样的“自主招生”模式下,高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牛伟坤 )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