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家居、娱乐和卫生健康,显然我们不会对此无动于衷。无论是衣食住行这类基本需求,还是平日消费的媒体内容,我们似乎都心满意足,一时之间没有什么新的期望要求。
那现在还有什么变化最引人瞩目?我们再也不会任由最新的科技摆布,不会为科技所驱使,而是要让科技以“为我所用”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必外出寻觅美食,可以让美食送上门;不必等着环球要闻一幕幕在眼前播放,而是凭个人喜好浏览感兴趣的资讯;遭到网络黑客袭击,我们会用科技武器反击;即便是过去不愿改变传统观念的农民也不再听天由命,而是依靠大数据当家作主,尽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提高生产率。
另外,如今的商业融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来源,谁会抓住新的融资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VC开始玩混搭
文│Michelle Goodman
2015年早些时候,总部位于波士顿的3D打印技术公司Voxel8募集到了1200万美元A轮融资。这轮融资有两位颇为引人注目的投资方:一家是设计与工程软件公司欧特克旗下的Spark Investment Fund,该基金专注于3D投资,规模高达1亿美元;另一家则是专注于信息情报领域相关创新发明的In-Q-Tel风投,该风投有政府背景,隶属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此外,今年还有一家无线对讲机制造商——Nucleus获得了160多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而其中的10万美元来自费城StartUp PHL基金,该基金规模有600万美元,主要致力于对本地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两年前,在旧金山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食品的公司Back to the Roots募得65万美元,投资方是拥有253万美元资金的慈善风投Fund Good Jobs。顾名思义,这家英文名直译为“为好工作融资”的风投,以创造就业为己任。
这些机构不同于传统的风投,但也绝非另类。近几年,一些实体组织,如企业、市政府、大学校友会,甚至还有一些不局限于获取金钱回报的慈善机构,都纷纷开始参与股权融资。
以正在崛起的企业风险资本为例。根据风投数据分析机构CB Insights的估算,去年美国企业风投的投资规模达到了123.1亿美元,而到今年年末,企业风投规模肯定会超过去年这一数字。
Voxel8风投联合创始人Daniel Oliver认为:“站在企业的角度,按照典型的融资心理,应该盼望吸引来自标准风投组织的高明机构投资者。可是,从战略投资的层面看,企业确实也希望迎来大手笔的投资。”
事实上,Autodesk已经开始与Voxel8合作,共同开发一款设计工具,为3D打印设备创新提供帮助。In-Q-Tel风投也有意运用Voxel8正在开发的3D打印机。
Mike Collins是校友投资及资产管理机构Launch Angels联合创始人,他本人负责相关风投管理工作。他认为,非传统类型风投机构的兴起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一大功臣。Collins解释说,有了Skype或者谷歌Hangouts这些即时通讯应用工具的帮助,过去投资委员会与投资对象之间的地理位置差异问题,如今已经轻松解决了,甚至管理校友投资团队也变成了小菜一碟。
Archna Sahay是一位来自费城的管理企业投资的风投经理。她指出,随着科技业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之金融界的融资门槛降低,以费城、底特律为首的美国城市都开始提供风险资金,试图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吸引青年才俊。
当然,大多数混合型风投基金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如果决定接受替代风投,初创公司把握好尺度的秘诀在于保证本公司的目标与投资者一致。在接受StartUp PHL的六位数融资时,Nucleus公司创始人Jonathan Frankel对投资方表示自己的公司不会迁到其他地方,18个月内都还会设在费城。同样,Back to the Roots在得到Fund Good Jobs领投的200万美元天使融资以前,也满足了对方的要求,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待遇。
一些非传统型风投对初创阶段的认识更深刻,因此他们可以给创业期的公司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比如StartUp PHL。与传统风投公司First Round Capital合作以后,费城市政府的投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为其投资的本地企业家们提供了更有水准的指导。
在Frankel看来,First Round Capital的合伙人Josh Kopelman有偶尔提一提建议的想法,那对Nucleus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奖励。Frankel说:“很少有投资者开了张支票以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风投公司会过于频繁地检查你的工作,甚至可能会给出一些不合理的建议;而有的风投公司,比如像StartUp PHL那样,他们会在必要时倾听你的心声,伸出援手。所以应该小心判断,是否接受某一类投资者的融资。”
“生物黑客” 是门大生意
文│Matt Villano
如果说蜘蛛能做人类的良师,那它首先教的应该是如何结好网。
拜蜘蛛为师的创意,正是新生代公司Bolt Threads诞生的灵感。这家位于加州小城埃默里维尔的服装公司依靠科技的力量破解了蛛丝的秘密,将蜘蛛结网的诀窍变成了为自己带来财富的一门好生意。Bolt Threads计划明年发布运用自然界蛋白质的全新产品,利用这种新材料制造的纤维和纺织品不但可以满足基本的现实需求,也能用于开发足以掀起变革的新品。
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者有很多方法可以借助高科技获得成功。有人将Bolt Threads这类企业称为“生物黑客”,因为他们参照生物作用的过程制造出了更好的产品。还有人更喜欢称这些企业运用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或者“新一代生物科技”。所有这类通俗简称,似乎都指向那些在非工业领域小型实验室完成研发工作的公司,其中有的公司甚至会用新颖的科学理念去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
不管人们怎么称呼他们,资本市场已经看好立足生物学的初创公司了。而且,这类市场正在取得资本的大力支持。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将会增至387亿美元。一些轶事也能充当佐证,给这一市场的美好前景增添希望。还记得几年前国外流行的“防弹咖啡”吗?当时传说如果挑选由纯草食奶牛所产牛奶制成的黄油,将其加入咖啡中,这样调制出来的黄油咖啡有极佳的瘦身效果。虽然此配方的效力未经证实,但相关新闻立即引起全球关注,还赢得了Tim Ferriss这类知名投资者的支持。现在的大型超市都可以买到所谓“功能型”饮料,商家称其为代餐饮品,甚至标榜为终极食品,它们实质上不过是碱性的枫糖水。然而,就是这类饮料,博得了Facebook联合创始人Andreessen Horowitz这种资深投资人的青睐,吸引了2000多万美元投资。
Nancy Kelley是纽约一家顾问公司Nancy J Kelley + Associates的总裁兼CEO,她指出,在初创公司、风投资金以及创业理念的推动下,合成生物学产业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她说:“这是科学走向大众的一个过程,就如同几年前我们在计算机行业目睹的创新革命一样。(经历过这场革命的洗礼,)任何人都有能力运用生物科学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合成生物学行业之所以一飞冲天,并拥有火箭式的蹿升速度,有一个原因不能不提:加入行业的门槛降低。最能体现这点的莫过于基因测序的价格。根据英国学术刊物《自然》的数据显示,基因测序在2008年的费用大约为1000美元左右,但现在这一价格预计会持续降低。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有意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的创业者而言,即使不投入巨资,也可以将基因生物技术转化为驰骋商场的产品。
Ryan Bethencourt来自创业孵化摇篮Indie.Bio。他认为,以上提到的经济因素变化其实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以信息技术产业奉行的摩尔定律推测,经过有效的成本削减,数字技术的威力将会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增长,带来发展空间无比广阔的商机。Indie.Bio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是美国首家合成生物科学领域的创业加速器。作为公司的项目主管兼风投合伙人,Bethencourt解释说:“我们将能走得更远,而假如站在未来的节点上,我们或许会觉得生物科学曾经的窘状简直不可思议。过去,生物科学简直是一潭死水,就是一群科学宅人窝在实验室里埋头捣鼓。而今,生物学在我们所有人面前铺开了崭新的道路。”
如果说有些人已经先行一步,把握着新一代生物技术市场的脉搏,Bethencourt肯定属于这类先驱。2014年成立以来,Indie。 Bio扶持了超过75家初创公司,扶持形式之一是提供导师服务,Bolt Threads就是Indie.Bio创业摇篮里的受益者之一。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科技公司甚至可以直接加入Indie.Bio创业加速器。其孵化加速模式其实很简单,而且,该机构在美国和爱尔兰都开展了创业加速项目,其中美国项目的参与企业可以获得2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在实验空间、设备供应以及创业指导等方面还会额外得到5万美元的支持。
别小看这些前期融资,一旦上了轨道,这些合成生物领域的初创公司会影响不少行业。FREDsense Technologies是一家生产某种特别传感器的科技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市,其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饮用水里含有的化学物质。该公司COO David Lloyd表示,这种工具会让本地社区和其他相关利益方更了解饮用水的状况,也更有利于他们做出用水管理的决策。
Lloyd解释道:“如果能够收集到这类水质信息,你就可以察觉到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迅速采取针对性的行动,相比之下,传统方法可能无法做到这点。可以说,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水质测试方式,却足以引起天翻地覆的变化。”
尽管合成生物学商机无限,推出商业化的产品仍面临极大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市场营销,因为可能会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该领域里的大部分公司都在尝试用某种方式改造人体细胞或者DNA,一些潜在客户担心企业会滥用生物科学技术。第二大挑战,则是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随着生物黑客越来越为大众所知,面对贴着如此高大上标签的概念,我们难以辨别哪些创新真正值得关注。此外,合成生物科技公司还要面对一重挑战,就是要不断保持在业内的领先地位。Bethencourt指出,如今有太多公司打着这类技术的旗号亮相,创业者应该明确怎样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要时该怎样联合同行抱团行动,如何争取外部融资,一旦看准时机又该如何毫不迟疑地将成果推向市场。
归根结底,Bethencourt已经告诉了我们一条良策。至少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企业都可以凭借这个方法站稳脚跟。既然我们从生物科学中汲取了新鲜的养分,何不举一反三,让它在其他领域也大放异彩呢?
无线充电要替代USB
文│Michael Frank
在和网线的争夺战中,多亏Wi-Fi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再也不用动不动就去寻找连接互联网的插头了。以此类推,如今的很多电子设备充电都得依靠USB接口,那么会不会有一天,无线充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USB被淘汰出局?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兴起,上述猜想开始慢慢成为现实。这种新式的充电技术用外接插座的电线连接组成线圈,形成一个充电基站,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磁流变化的能量会振动待充电设备的接收器,从而为设备的电池充电。将手机放在装有这种基站的桌子上,手机就可以自动充电了。
大概在一百年前,先人就有过利用磁电的设想。工业革命期间,马达和发电机首先运用了磁能发电的原理。今天,磁能发电技术也将应用于个人设备。Qi是当前充电器的国际标准,它已经得到包括微软、三星、LG电子和Verizon在内的200多个品牌的认可。今年春季,无线充电行业迎来了最新一代成员,全球最大家具与家居用品商家宜家推出了一种新型家具,内置无线充电器和无线充电垫。
全球统一的标准化协议和企业的商业运作已经开始明显推升无线充电的市场渗透率。2014年,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达到了5500万部。根据研究机构HIS估算,今年这类设备的出货量将会增至1.6亿部,销售额更是将达到17亿美元之多,而到2018年,预计市场规模会达到85亿美元。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会从手机、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以及笔记本电脑,扩大到家用电器、汽车,特别是办公场所和机场、餐厅等公共场合的主要基础设施。
ChargeSpot就是这类技术应用的受益者。该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他们利用多组整合器改造办公区和商业区,以方便企业员工和商家及顾客利用无线电源。ChargeSpot提供硬件和一体化的后端解决方案,以此监控充电的性能,提高安全性,升级固件,为使用无线充电的公司办公室或者加盟店(多伦多有多家名为Second Cup的连锁咖啡店采用了ChargeSpot的充电技术)提供一个管理的门户网站,该网站可以充当一体化的管理系统。ChargeSpot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Mark Goh说,企业可以用这套无线充电系统回馈客户,比如向用户的手机发送优惠券。他还透露,ChargeSpot正在一些连锁酒店做商业试点。
Aircharge公司也是无线充电领域的活跃分子,总部设在英国。该公司的充电器已经部署在阿联酋航空的头等舱和商务舱内使用了。今年年初,这家公司还签订协议,通过纽约供应商U.K。 Kube Systems的移动充电设备在麦当劳门店设立600座充电基站。而且该公司率先在酒店行业内布局,从而成为这一市场里的领军人物。去年,该公司在20家万豪国际酒店的大堂内配置了无线充电服务,此后又通过Kube的便携充电系统进驻了喜来登酒店、科罗拉多顶级滑雪度假村Vail Resorts、四季酒店等。Kube也借Apple Watch热卖的东风攻城掠地,推出了一款可以在这种智能手表和iPhone上同时充电的产品。这样一来,出差或者旅游的苹果用户就不必背着充电的数据线到处找插座了。
也许无线充电最大的进步还是在汽车业。同样是根据IHS的一项研究预计,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会应用无线充电技术。丰田是汽车业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他们率先在旗下轿车凯美瑞、皮卡车塔库玛以及豪华品牌雷克萨斯上配置了Qi标准的无线充电功能。现在,连德国汽车企业也行动起来了,宝马最新款的7系车和奥迪的Q7 SUV都推出了同样的功能。据IHS预计,到2020年,车载无线充电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亿美元。
VR大爆发
文│Brian Patrick Eha
2015年4月,尼泊尔7.8级大地震发生后才几小时,人道主义者、电影制片人David Darg就登上了去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飞机。随机的还有六部专业的GoPro运动摄像机、一个三角架和一套3D打印的摄影稳定装置。所有这些设备都是他认为拍摄虚拟现实(VR)影片要用到的。
Darg的成片《尼泊尔地震》于震后两周内公映,由好莱坞女星苏珊·萨兰登配旁白。作为在灾区内拍摄的首部虚拟电视影片,它以360度全景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废墟中的救灾行动。拍摄时,坠落的瓦砾撞坏了Darg带去的一台摄影机,给虚拟拍摄造成了一处盲点。即便有这样的缺憾,该片也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在放映地区,人们排起长队等待进场观看。电影一放完,热心的观众立即行动起来,纷纷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还想了解怎样尽其所能帮助受灾的尼泊尔人民。
当时,这部电影的主创机构——Darg2012年参与成立的传媒公司RYOT只发行了区区一部虚拟现实影片。这种影片极其逼真地模拟了某个封闭环境中的体验。在Darg赶赴尼泊尔拍片的那个月,RYOT将旗下唯一那部虚拟现实影片送去参加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从在电影节上首映的反响来看,它是个不错的尝试。而真正为RYOT实现突破的还是Darg此后完成的《尼泊尔地震》,一些观众被它感动得流下热泪。
RYOT的另一位创始人Byrn Mooser事后形容《尼泊尔地震》获得成功让他们“大彻大悟”,公司的业务从此迎来转折点,走上了真正的电影道路。自此以后,这家设在加州威尼斯的初创公司又拍摄了三部简练的虚拟现实纪录片,包括反映中东地区最新冲突的《欢迎来到阿勒颇》(Welcome to Aleppo)。该片真实地还原了饱受炸弹摧残的叙利亚城市现状,带着观众走上破落城市的街头,附近狙击手的交火声清晰可闻。
RYOT的几位创始人最初因为2010年海地海啸地震的赈灾活动走到一起。这家公司起先从事电影制作,后来渐渐扩大业务版图,成长为全方位的传媒组织,旗下现有一个新闻平台、继续干电影本行的RYOT Films、制作公益视频的工作室RYOT Creative,后者拥有一些付费客户,包括筹建学校的非营利组织Pencils of Promise。RYOT的首席运营官Molly Swenson介绍,公司寻求填补两大空白:打造一家“不让用户感到绝望和失落”的新闻网站,满足非盈利组织“在CNN名记Anderson Cooper离开灾区后”对外宣传其事业的需求。
要让虚拟现实为主流媒体所接受,硬件限制依然是最大的障碍。不过,眼下也有好消息:今年3月,视频网站YouTube加大了对360度全景视频的支持力度,虚拟现实影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得到提升。Mooser说:“那(YouTube的援手)正是我们此前一直期待的”。
RYOT公布,今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其中80%的新增收入都由虚拟现实技术贡献。Swenson评价,虚拟现实影片的观众“可能是最容易吸引的一类观众,所以这类机遇有巨大的商业化潜力。”
目前,RYOT正在制作60部虚拟现实影片,其中包括与另一家初创公司——Jaunt VR合作的系列影片。最近,Jaunt VR得到了迪士尼等影业公司6500万美元的融资。在两家公司联合制片的影片之中,有一部片子是旅游风光片,展示了在巴勒斯坦“圣地”的一段游踪。片中还融入了“动作元素”,力求赢得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支持,呼吁他们携手创造和平的生存环境。Mooser说道:“与现实世界一般的影片相比,我更关心可以营造什么氛围。”
在数字视频领域,虽然大型传媒公司才刚开始设法挖掘它的潜力,但新生代电影制作机构和羽翼未丰的初创公司已经掌握了新科技,走在了行业前沿。今年8月,全球首届虚拟电影节在美国奥尔良州波特兰开幕,这次活动特意安排了虚拟现实影片在北美十个城市巡演。
Swenson对虚拟现实非常有信心。他说,虚拟现实“不是招摇撞骗的把戏,它会改变我们这个行业”。
餐饮O2O进入生死时刻
文│Corie Brown
2015年可以说是餐饮O2O模式井喷的年份,预先备好的餐点、打包的半成品餐食和现成的美食统统可以送到家门口。数十家经营这类业务的初创公司获得融资,风光开张,每家都自有一套便利的健康食品菜单。别看他们今年各有精彩,明年就得准备好行业整合,经受大浪淘沙的考验了。因为这些公司在高举各自的商业理念大旗以前几乎没有做什么市场调研,起步阶段又伸手募集了太多的外部融资,现在已经流露出难以为继的不妙迹象。
2015年夏末,提供有机农场生鲜配送服务的Good Eggs宣布裁员14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一半。这家共获得5000万美元风投资金的初创公司不仅大幅减员,还终止了他们在洛杉矶、纽约和新奥尔良三个城市的服务,集中力量深耕其2011年就已进入的旧金山市场。Good Eggs的一位代表坦言,为客户量身定制的食品配送服务“要想走上正轨确实有挑战,我们扩张得太快,还没有证实取得成功就开始大跃进”。
但是一些行业分析师相信,美国人希望有健康又便捷的晚餐可选。所以他们认为,本地食品配送服务依然存在很大的商机。食品业研究公司Technomic的执行副总Bob Goldin预计,到2020年,美国食品配送市场的销售额将会达到30亿美元到50亿美元之间。他说道:“那些以配送服务体现独到价值的企业依然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消费者的强烈需求让Food +Tech Connect的创始人兼CEO Danielle Gould感到震惊。Gould的公司致力于打造食品业技术与创新网络。他说:“起初我对这种模式半信半疑,觉得消费者开始可能会用上一两次那些公司的服务,然后就会研究他们的菜单,自己亲自去采购食材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需求量惊人地高,而这可能应该和便利有关。”
在那些财力雄厚的投资者眼中,颠覆1.4万亿美元的美国食品业无疑“钱”景广阔。Goldin就这样形容:“所有人一股脑冲过来下注。”
餐饮配送领域的繁荣就是这股淘金热潮的缩影。配送半成品食材的O2O平台Blue Apron成立三年来共募集到了1.93亿美元,公司估值预计也会增至20亿美元。而如此抢眼的成绩和生鲜电商Hello Fresh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据数据服务网站CrunchBase统计,和Blue Apron同年诞生的Hello Fresh已经获得投资2.78亿美元。比这两家公司早一年问世的另一家O2O平台Munchery也收获了1.25亿美元融资。其他两家同行Plated和Sprig过去一两年也各自募集了5600万美元。
Tri Tran是Munchery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他说道:“总有些高端的食品服务,只要顾客想要,任何时候都能称心如意。”他认为,智能手机改变了食品配送市场的格局,有了这种移动设备,客户就更容易操作远程订购及付款。目前Munchery的配送范围已经覆盖了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和西雅图四座美国城市。
Munchery的客户只需要在网上点击附有营养成分与配料数据的餐点图片,然后在网上完成付款,Munchery就可以在下单当天安排配送。该公司的餐食都是配送当天在一间中央厨房烹制,送到客户手中时可能已经凉了,需要再次加热。Tran说,因为有批量生产的规模和工作流程保证效率,可以压低大部分配送服务的成本,公司平均每餐的收费不会超过12美元。
这就是问题所在:对普通民众来说,食品配送的报价其实还是过高。Brian Todd是Food Institute食品业信息服务公司总裁兼CEO。他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专业化,要做出自己的特色,“瞄准小众市场,供应无麸质食物、面向不同程度素食者的食物,或者专为糖尿病患者这类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食物”。另外,初创公司也应该开拓视野,在大家扎堆钻进旧金山和纽约这种大都市的时候,要看到美国的二线城市还缺少配送服务。
而这,正是Jan Leife的创业初衷。2013年,他在波士顿成立了套餐配送公司Just Add Cooking。Leife是瑞典移民,套餐配送在他的故乡已经风靡了十年。Just Add Cooking每周向客户推出七款可供选择的全新套餐,其中包括所有原料和预先测好分量的配方,而且食材都取自当地的新鲜食物,也都是在配送当天包装好的。
虽然这家公司的成本超出了Leife最初的预期,但和欧洲相比,这里的市场商机巨大。Leife回忆道:“我没有意识到可以得到多少投资,可你(创业者)需要向投资方宣传介绍。如果没有人脉关系,你又能怎么办?”他透露,自己花了“许多时间开拓人际圈子”。
后来,Just Add Cooking投入非营利孵化器CommonWealth Kitchen麾下,这家孵化器曾扶持过50多家食品业初创公司。在它的帮助下,Leife向投资机构Fresh Source Capital等投资者成功融资,不过,融资涉及的具体金额尚未对外公布。
“老实说,(创业)比我想象的复杂得多——要汇集所有的配方,找到所有原料,事先测量所需分量。要做许许多多琐碎事。”Leife回顾道。
事实上,物流本身就是一桩大生意。来自Good Eggs的一位公司代表说道:“本地食品生产商根据订单把食品送到我们的配送中心,我们负责打包,然后配送给客户,稍有差池就会搅乱整个过程。比如,要是哪家食品供应商加工食物的炉子坏了,我们可能就得让其中一位客户失望了。”
因此,眼下最适合食品配送初创公司的建议也许是:放慢发展的速度,了解自己的客户,而且懂得,让客户确切知道自身需求是多么复杂的任务。(翻译:shark,编辑:pi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