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低位配股,被信用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到期美元债跌幅创纪录,终止与万达酒店的管理协议,旗下公司部分股权被冻结,一口气转让多个项目股权……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把融创推到了风口浪尖,让人不禁疑惑:
融创,到底怎么了?
2021年上半年画风还是这样的:
业绩创新高,利润持稳
2021年上半年融创销售大涨64.3%、收入上涨23.9%。其中归母公司净利润上涨9.4%,远超碧桂园的2.3%,保利地产的1.72%。
销售结构健康,以一二线城市为主
2021年上半年,从销售结构来看,在长三角,融创完成1141亿元销售额;在西部核心城市、环渤海分别完成791亿元、637亿元。
融创在20个重点城市的销售额超过50亿元。其中,北京、上海、苏州等9个城市销售额超100亿元;在杭州、武汉,融创半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这相当于一家百强房企的半年业绩。
负债下滑,现金充足
非受限现金短债比大于1,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低于80%,超预期快速降至黄档,和万科、碧桂园的档位一致。
关键是手里弹药充足,2021年6月底的时候融创在手现金达1232亿元,其中非受限现金1011亿元,比2020年高出2.4%。
服务公司上市大涨
融创服务于2020年11月19日正式登陆港股,获得了包括腾讯、IDG资本、高瓴资本及雪湖资本等“豪华基金”作为基石投资者,2021年2月份的时候涨幅甚至超过100%。
“救死扶伤”的白衣骑士
2021年上半年,融创始终扮演着白衣骑士的角色,2月,以8.17亿元接手已烂尾超8年的大连“君临天下”项目;5月,以99亿元收购广西彰泰。以430亿元巨资收购了其他18个地块,收购金额占到5月销售额708亿元的74%,甚至超出监管要求的购地支出为销售额40%的上限。
2021年上半年的的融创,两个字“优秀”。
惠誉标普穆迪摩根大通一票全球信用评级机构,全部上调融创中国的评级。
即使是2021年全年,融创的业绩依然稳健。
全年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5973.6亿元,同比增长4%。较6400亿的销售目标,完成率为93.34%,在当下行情里算得上是优秀的成绩单。
看起来哪哪都没问题的融创,怎么会突然翻车呢?
前几天融创发布了一条被“群嘲”的公告,融创宣称年底账面现金约1600亿(含合联营公司账面现金),足以应对短期的到期债务和项目开发需求,但是考虑内外部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决定通过向市场配售募集额外的股本,保持现金流。
股价跌了近8成的融创分别在11月和1月两次低价配股,融资119.36亿港元。
配股就是发行新股,原股东可以低价买入,融创可以借此筹集资金。
由于新股的价格低于市价,对没有参与配股的股东来说,股价降低利益就受损。
所以融创频繁的配股行为,引起投资者不满,更多人因此质疑融创1600亿元的现金流究竟是真是假。
融创宣称年底账面现金约1600亿,可这1600亿元现金包含联营公司账面现金,也就是子公司。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母公司根本无法挪用。
房企进驻一个省市,会成立一家当地的开发公司,以区域或者城市公司的名义获取土地,再把土地抵押给银行,从银行手中获取贷款开发建设。
因此,这个土地资产是在子公司手中,抵押也是通过子公司的土地资产去抵押。
但是现阶段购房者信心脆弱,为了保交楼,很多地方限制了地方子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严格监管预售资金。
这就导致子公司的钱不能随意挪动,无法及时供给母公司。必须要等整个房子盖好以后,清算好了以后再说。
这对很多地产公司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账面上有很多钱,但是动弹不得,更无法用来还债。
再者!
即使是融创开发建设的楼盘,也并不都是融创百分百持股。
融创中国2021年半年报显示,如果将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销售收入计入,融创中国上半年的合同销售金额超过3200亿元,而融创中国按项目持股比例应占的权益合同销售金额只有2000亿元,比全口径的合同销售金额少了约1200亿元。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由于很多项目是合作开发,公开的销售额只有一部分归属房企,而这一部分的销售额中又有一部分被监管了,无法第一时间拿来救火。
四个月前,万达酒店发布公告称融创撕毁协了与万达酒店签署的酒店管理协议。
为此融创要向万达支付1.33亿元作为终止补偿,以及向万达支付6859万元,结清应付账款。
按照合同规定,双方的酒店管理合同期限是20年,即应到2037年到期。
融创却变卦了。
融创在购买万达物业时做了部分贷款,现在酒店的盈利还不够利息,同时还要给万达交酒店管理费。
除此之外,融创文旅还沉淀了一千多亿元的资产,2021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6.1亿元,管理利润只有4.4亿元。
千亿的资产,半年只有26亿元收入,再加上千亿规模需要固定的运维成本和人工成本,资金周转成了一潭死水。
所以近一年,融创陆续折价卖掉了多个重量级的文旅项目股份。
比如,西双版纳环球世纪会展旅游公司70%股权转让给中融信托;比如,昆明融创文旅城二期40%股权转让给华发;比如,总投资700亿元的融创甘露山文创城35%股权转让给武汉城市建设集团;其他的文旅项目也不能闲着,充当着公司的“融资工具”。
融创多次以文旅作为资产进行融资,2020年发行的21亿元CMBS,底层资产就是青岛东方影都融创茂。去年年初又发行了昆明文旅城23亿元ABS。
CMBS和ABS这两个名词,先来给大家解释下。
CMBS是将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汇聚到一个资产池中,以商业地产未来收入作为偿债本息来源,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以债券形式向投资者发行的证券。
ABS是把项目的应收账款,一般是购房尾款打包向投资者发行债券的一种融资方式。
也就是说,融创在透支这些项目的未来收益。
这几年,融创把在地产上挣得一大部分扔到了文旅这种无底洞,如果全部计提减值损失,基本就没利润了,资金套住也改变了融创在快速周转上的优势。
当年万达急着转手的就是因为文旅太烧钱,兑现周期又长,一个文旅项目就需要七八年有息负债才能往下走,十几年才能收回投资,十几个项目叠加在一起,虽然通过文旅项目中的房屋销售能收回大部分现金,但至少五六年内,十三个项目每年净增1000亿负债,压力相当大。
那融创为何要接下这烫手山芋呢?
第一,融创接手的13个文旅项目91%股份,对应的净资产价值是670亿元,但融创仅花费了438.44亿元,直接获利231.56亿元;
其次,融创想要放长线做长期投资,暂时忽略文旅项目以及酒店的短期收益。
但是,文旅这种底盘重,资金运转慢的资产,市场好的时候能支撑,一旦市场下行,会加速侵蚀企业利润,拖累资金运转效率,卡死企业的流动性。
这就好比后面有老虎追着,别人都是拔腿就跑,你背着50斤粮食跑,怎么逃命?
2022年融创有123亿元人民币债券,12亿美元(约合76亿元人民币)离岸高级无抵押债券要还,如果再算上表外的商业票据和隐性债务,粗略估算有200多亿元的债务。
而融创光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就有199.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有119.9亿元。
说实话,如果不是被资金监管,融创的利润偿还债务绰绰有余。
即便如此,融创依然疯了一样四处筹钱。
高层喊了两个月的房企收并购,最积极的就是融创。
融创甚至比暴雷违约的房企还狠得下心,低价变卖各种资产回血。
以26.8亿出售了上海、杭州的三个项目,通过配股融资119.36亿元,出售贝壳股权回笼资金68.9亿元,孙老板无息借款给融创4.5亿美元(约28.8亿元人民币),转卖多个项目股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融创通过资产处置、借款、融资等多种渠道回笼资金300多亿元。
迄今为止,融创也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债务违约。
不仅没有违约还在提前还债。
1月20日,在流言蜚语中融创提前偿还两笔合计约42.5亿元的债务。
有人问:融创会不会是下一个恒大?
很显然,融创不是恒二。
因为房企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高层不允许再出现一个恒大,因为市场禁受不住,银行禁受不住,投资人禁受不住,购房者更禁受不住。
现在高层要求楼市恢复正常的资金流动,房企的至暗时刻已经结束。
但是,融创害怕。
害怕被别人当成第二个恒大,害怕因为一点的负面新闻,被所有人挤兑。
因为一旦爆出现资金面的负面消息,政府会挤兑你,进一步监管你的资金,流动性进一步收缩;银行会挤兑你,抽调你的贷款甚至拉黑你,其他金融机构也会照做;投资人会挤兑你,在股市砸盘抛售你的股票,股市大跌又是一轮负面新闻;购房者会挤兑你,不敢买你的房子甚至退房,销售额大跌利润大跌无法还债。
这样的全面挤兑,别说房地产企业了,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都会被挤兑死。
融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这种恐惧就像一根橡皮筋悬挂在头顶,就算不会崩到你,你也时刻担惊受怕,总想把头往后缩一缩。
而收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所以融创,忍着股价大跌的疼,挨着投资者的骂频繁配股;咬着牙打折卖掉了上海杭州武汉核心区的项目;狠心甩卖刚刚有了成绩却无法快速盈利的文旅资产;2021融创年中报发布会上,孙老板说:“我不知道其他房企有没有问题,会不会暴雷。我只知道我们不会!”
曾经鲜衣怒马跨步向前冲的融创,已经不敢有当年的冲劲儿了,有的是战略收缩割肉甩卖坚守承诺,坚守安全边界,坚守大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