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买单
一方面是第三方公司在监测市场上的空间或不断缩小,另一方面是看到了预测市场新的商机,王蕴刚决定尝试公司业务转型。
而相比企业端(to B模式)和个人应用端(to C 模式),眼下,这个市场的应用主力仍然是政府端(to G模式)。
目前,IBM与北京市环保局、河北省张家口和保定市合作抗霾项目,以及在2020年冬奥会之前做前期规划和应对方案。
“政府在积极治理、统筹、管理,IBM则提供技术专长,与本土合作伙伴层面对中国本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提供业务支持。所以技术应用还是要和实践结合起来。”绿色地平线一位研究人员介绍。
除了与中国环保部签订了协议外,微软还与福建和成都的环保局展开合作。
国内一些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测公司,将地方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客户群之一,为其提供技术与咨询服务。
在预测系统中,环保部并未明确要求各地采用什么预报技术和相关设备,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看这会是个由市场决定的领域。
而此前,预测技术公司需要在合作中取得政府的信任。
2015年,佳格咨询已经与某省级环保部门进行了项目对接,为其提供环境监测服务,该项目前期成本近100万,“单个政府项目可以实现盈利”,在预测领域,投入成本会相对高。
除了政府层面,“绿色地平线”也在尝试更多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比如与河北中康韦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政府提供空气预测服务;去年与中网战略合作,在赛事期间逐时预报空气质量。
同时,环境数据与监测、预测技术,也是互联网巨头寻求这些技术团队合作的新切口。
百度地图设计了针对户外运动、健康出行的雾霾预测产品,正是基于百度的定位技术,与合作方的雾霾预测技术。
阿里巴巴曾与中国气象局战略合作,将海量气象数据应用到阿里集团地图、物流等业务中,其公益基金帮助环保机构,以推动环境数据公开化。
2016年,王蕴刚的合作对象定位在中大型企业,“找有气象方面优势的企业,我们提供污染分析方面的优势,各取所需,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变现前景待考
虽然一些企业看到了预测技术的价值,但王蕴刚认为,要真正变现,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仍然需要时间。
在他看来,雾霾效应带动空气净化器、口罩市场价值增长,是民众愿意为这件事情消费,而个人消费带动预测技术市场发展,目前看还是个十分模糊的前景。
而这一具有长尾效应的市场蛋糕,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更加艰难。
“to C模式做市场推广的成本很高,对于专注技术核心的小企业需要通过互联网巨头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将服务直接传达到老百姓移动终端上面。”王蕴刚认为。
同时,“预测”之外,巨头技术型研究机构瞄准的是预测之后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性。
2015年12月7日,北京市首次发出雾霾红色预警,这意味着,中小学生要停止上课,汽车要遵循限号出行,某些污染性工厂要停工……面临雾霾,城市需要机制性的调整。
“当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预测应用上时,跳出这个注意点,更大的问题在后面,如何节能减排,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IBM的一位研究人员说,“我们要追求的是,让经济和空气质量之间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
一方面是预测,一方面是决策支持,在与北京市环保检测中心的合作中,IBM输入的是“解决方案的组合”。
IBM工作人员打了个比方,“就像一个小孩成长过程中就是不断地试错、学习、积累,越来越聪明,依靠这样一种自学机制不断地提升。(绿色地平线)就是用这种机制来助力能源和环境行业问题的一个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