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盛融英再冲上市,“知识届红娘”的疑难杂症
《港湾商业观察》王心怡
都说隔行如隔山,如果你现在有不够了解的领域,却找不到合适的解惑人选,那你是否会去选择一家中介公司替你介绍?凯盛融英就是靠着这样牵线搭桥的人脉工作,年毛利占比营收超过50%,靠自身强大的专家资源库再次冲击上市。
但是,面对单一盈利模式的风险,以及研发占比还在逐年降低,暂时看上去盈利不错的凯盛融英是否有着长远未来?还得看今后市场需求以及能否及时转型成功。
01 营收模式单一 集中度过高风险
2月19日,凯盛融英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盛融英)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股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花旗担任联席保荐人。追溯起来,这已经是凯盛融英第二次递交招股书了,早在2021年8月11日凯盛融英就已递表,其后宣告失效。
凯盛融英的服务包括专家访谈服务、研究服务、会议服务三大模块,通过电话访谈、产业调研、行业峰会等多元化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快速、精准、高效的定制化服务。
从财务数据来看,凯盛融英的毛利一直都保持着一个很高的水平。2018、2019、2020年及2021年截止9月30日,凯盛融英收入分别为3.85亿,4.61亿,6.43亿以及6.76亿,毛利分别占比48.9%,43.3%,51.1%以及52.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挣钱,但是凯盛融英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依赖于专家访谈,做着牵线搭桥的工作,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专家。招股书显示,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与截至2021年9月30日九个月,专家访谈业务占收入百分比分别为89.9%,87.7%,88.6%以及88.4%。即使专家访谈业务的占比是在逐渐下降,但是仍有高达八九成的占比。
体现出凯盛融英专业领域竞争力的同时,也呈现出来了收入来源的单一性。针对单一的盈利模式,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过于单一的营收来源确实会带来市场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认为: “这个风险要改善的话,其实最核心的是如何挖掘更多的价值,如何从自己的这个优势变成螺旋形的价值,来提升更多的市场优势。”即留住专家和客户的能力。
02 研发费用逐年下降,转型路径尚待清晰
宏观来看,过分依赖单一业务收入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凯盛融英是否有拓宽业务发展的打算,《港湾商业观察》多次联系凯盛融英,并未获得回复。
另一方面,凯盛融英的研发占比是在不断下降的。报告期内,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0.23亿、0.17亿、0.20亿及0.18亿,占同期收入总额约5.9%、3.7%、3.2%及2.7%。同期占比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柏文喜表示:“交易中介平台建设中存在着不同阶段投入和维护升级投资强度的不同,而且在后期平台维护升级与完善中,随着公司营收规模的扩大坑能会呈现研发投入占比下降的现象,这是正常现象。”
对于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保持必要的研发投入强度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说过多的研发投入对凯盛融英来说并不是要点,那单一的营收模式却是摆在眼前,或将成为风险的因素。
凯盛融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于平台建设和提升对于专家与客户不断提升的吸附与凝聚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正循环和正反馈以及增值服务,进而构筑起在专业领域内的护城河。
既然研发并不作为优势,那想要改善营收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那就需要想办法留住更为专业的专家,还得留住客户。柏文喜则表示:“除了从业务覆盖面的广度和领域上去拓展之外,还可以从专家咨询服务的深度和增值服务、衍生服务等方面去加以提升。”
有趣的是,与专家建立联系,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凯盛融英在这一点与智库有着高度联系,是否可以将凯盛融英发展到这个方向?
一般而言,智库有着三大主要盈利方法:一是外部资助,捐献,类似美国基金会资助;二是经营性投资的利润转化,如:课题,项目等研究成果收入,研究报告销售收入,营销销售项目汇报收入等;三是与专家之间有着弱联系,作为纽带提供给客户服务。
虽然有着相同的营收模式之一,但在江瀚看来:“存在着一定难度,智库不是想建就能建,建立的成本极高。”若想打破单一营收的局面,能力还待加强改善。
03 最大优势或存难点 知识付费“付不了”呢?
综合来看,庞大的专家数据库是凯盛融英的此次上市的最大底气,凯盛融英官网显示,专家网络成员数量约为 36 万人。且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2020年的收入计,凯盛融英是中国市场的最大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约为33.0%。凯盛融英名副其实中国第一大行业专家知识信息服务供应商。
“一小时千元起步”,凯盛荣英的咨询费是否具备性价比?“凯盛融英的专家的咨询费是相对比较便宜的。”江瀚向《港湾商业观察》进一步指出,对于大部分需要专家的这些证券公司来说,其实并不需要凯盛融英的专家库能够给自己提出更有深度的一些观点,能够帮助这些证券分析师们了解到之前一些不了解的情况就够了。
千元咨询费在行业内不算高价,但如若客户花钱买知识,得到的却是浅显表面的知识,想必也是有不买单的可能。江瀚认为:“客户花了钱没有达到效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从整体的咨询的成本来说,这个钱的费用并不算高,所以凯盛融英的市场性价比还是不错。”
不过,凯盛融英的“性价比”并不完全适用。
《港湾商业观察》查询企查查数据以及中国裁决文书网发现,2020年5月6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立案,凯盛融英将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征证券)告上法庭,要求长城证券支付专家顾问服务费,逾期支付专家顾问服务费的违约金和诉讼费。
长城证券则表示:1.与凯盛融英签署了《行业专家顾问使用服务协议》,双方间并没有将佣金的80%作为服务费的约定;2.凯盛融英未提供证据证明已按约真实提供了行业专家顾问服务,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服务费的条件尚未成就;3.是凯盛融英的行为导致违约,长城证券不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从长城证券案例来看,同样作为知名大型企业,或许理由与说法也说明对其付费价值方面并不理想,而宁愿选择通过法律方面解决纠纷。
另外,在知乎平台“有人了解凯盛融英这种专家网络公司吗?”讨论中,也有据称入职的用户表示,凯盛融英或存在法律法规,以及涉嫌打听商业机密的风险。
(图片来源:知乎)
普遍而言,保守商业机密,是每次商业交易中的常规要求,付费访谈也概莫能外。柏文喜提到:“凯盛融英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如何保守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属于灰色地带的企业。”(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