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住集团发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报告显示,上半年华住集团同比由盈大幅转亏,由2021年同期盈利1.3亿元,转为净亏损达9.8亿元。
资本市场对于华住集团的业绩表现不甚满意。财报发布后多日,华住集团股价连续下探,截至发稿日跌超15%,来到近几个月低位。
业绩承压之下,不停“跑马圈地”的华住集团一边顶着疫情扩张,一边转型押注中高端,行至决定未来走向的艰难时刻。
亏损额大幅高于同行
8月29日,华住集团发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及中期未经审核财务业绩公告。
二季报显示,华住集团今年第二季度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录得收入33.82亿元,同比下跌5.7%;净亏损3.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净利润3.78亿元。
整个上半年,虽然华住集团总体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3.5%,录得60.63亿元,但亏损额高达9.8亿元。
从区域上来看,华住集团上半年的经营失利,问题主要出在国内酒店业务上。
据了解,华住集团旗下包含两大分部,一是Legacy-Huazhu分部,主要经营营国内酒店等业务,二是Legacy-DH分部,是华住集团2020年收购的德意志集团,主要指在欧洲开展的业务分部。
其中,华住集团Legacy-Huazhu分部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6.8%,由盈转亏;整个上半年的收入,也同比下滑了14.5%。
虽然华住集团首席执行官金辉称,随着国内5月下旬以来逐步解除封锁,华住集团旗下酒店的的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已开始反弹,但截至7月,这一指标仍未完全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从收入结构上来看,租赁及自有酒店、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其他收入三大板块,是华住集团的主要创收来源。
其中,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业绩下滑较为严重,二季度收入为9.45亿元,营收同比下滑了25.88%。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华住集团9.8亿元的亏损,大幅高于其在行业内的两大劲敌。作为国内第一大酒店集团的锦江酒店,上半年净亏损1.18亿元,另一大酒店巨头首旅如家,则亏了3.84亿元。
负债压顶下持续扩张
公开信息显示,华住集团是一家多品牌酒店集团,成立于2007年,旗下有汉庭酒店、全季酒店、花间堂、施柏阁、桔子水晶等各档酒店品牌。
华住集团的酒店业务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以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为主,自营及租赁模式为辅。
截至今年6月30日,华住集团共有8176家在营酒店。其中,以租赁及自有模式经营其14%酒店客房,以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模式经营其86%酒店客房。
虽然疫情复苏不及预期,行业景气度并不明朗,但华住集团仍然保持着不低的开店规模,国内一季度新开店302家,二季度新开店269家。
不曾停歇的扩张步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华住集团的营收,但多开的酒店并未能对冲整体入住率向下的影响,从而导致亏损不止。
今年二季度,华住集团国内酒店入住率为64.6%,同比下滑17.7个百分点;日均房价也从2021年同期的255元,下跌至218元;混合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为人民币141元,同比下降32.86%。
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二季度,华住集团同店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同比下降40.4%,日均房价、入住率分别下降16.3%、25.9%。
另一方面,由于持续拓店,增多了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等各项支出,加之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巨亏近10亿元,无疑会导致集团债务负担加重。
今年上半年,华住集团的总经营成本及费用为69.62亿元,这一费用已远超其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成本和费用11.37%的增幅,也高于营收3.5%的增幅。
因为近年来的不停并购和扩张,华住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4.74%。
半年报显示,华住集团短期债务扩大至67.07亿元,而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现金同比减少25.22%至46.80亿元,该指标与短期债务比仅为0.75,已经无法覆盖短期债务,潜在的经营风险不可小视。
转型中高端能力显弱
虽然疫情以来的2020年和2021年,华住集团合计亏损26.57亿元,基本等于2018年和2019年两年利润总和,但难改增收不增利的颓势之下,华住集团依然顶着债务步履不停地扩张。
这与酒店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不无关系,随着近年来的一系列兼并攻伐,国内酒店行业集中度变高,逐步形成锦江酒店、华住集团、首旅如家“三巨头”鼎立的格局,三者在开业门店及筹建门店上的比拼拉锯持续升级。
去年,华住集团的酒店开业数量为1042家,低于上海锦江的1207家,略高于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首旅如家的1021家。
实力较量中稍有掉队就会拉大差距,为此不得不顶着疫情抢规模布局。华住集团在财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还有2236家待开业酒店。
与此同时,发力中高端市场成为酒店行业的集体共识。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2021至2025年,中高端连锁酒店将成为整个酒店行业中规模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
起家于汉庭连锁酒店,借助经济型酒店红利快速壮大的华住集团,也在追求转型中高端。
华住集团在财报中表示,未来将不再发展经济型板块的软品牌,并于未来一至两年内加速退出经济型软品牌酒店市场。
不过,华住集团的中高端之路并不好走。在其“千城万店”蓝图铺开的过程中,收购是扩张的一个直接手段。但吞并后的消化不良,成为一大问题,主要体现酒店在收购后,缺乏品牌梳理与再定位,同质化严重、特有标签不足。
譬如,花间堂在被华住收购后,外界就有着“失去调性”声音。收购来的桔子精品酒店,也被吐槽在华住集团的运营模式下,丢掉了自身特色,失去了中高端品牌的溢价空间,从原来的有个性、有文化和艺术气息,变得“汉庭化”。
从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来看,相较于经济型酒店,华住集团旗下的中高端酒店的收益降幅更大,其中高端经营能力显弱,大多高端品牌尚待培育。
当下的中国中高端酒店市场,国际品牌林立,如家和锦江等本土连锁品牌加速布局,亚朵等新贵快速崛起。与经济型品牌消费认知深度捆绑的华住集团,想要实现“跃迁”,并非易事。(王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