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场具备内部分层条件”,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隋强的这句话让市场产生遐想,今年内拟推出的分层会是基于挂牌企业本身的分层,还是基于交易制度的分层?
一家排名领先的做市商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做市商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但流动性仍是新三板的掣肘,企业股权集中度高以及合格投资者不足是主要原因。若从改善流动性的角度而言,基于交易制度的分层比对挂牌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来分层更有市场价值。
分层准备就绪了吗?
近日,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隋强明确表示,新三板海量市场规模已经形成,内部结构分化已经产生,市场已经具备内部分层的条件,今年年内拟定推出。
但对于如何分层,业内人士看法不一。此前曾传出将新三板分成“创新层、培育层和基础层”,创新层具体标准有三套方案。分层的标准涉及净利润、资产收益率、做市商数量等,但这种分层方式随后遭到股转系统的否认,股转系统称市场传言的分层方案和分层标准不准确。
多位券商场外市场部人士曾向记者透露,分层可能会根据交易制度来区分,协议转让、做市交易和竞价交易,但目前竞价交易条件未必成熟。
这种分层标准至少需要关注两个变量:一个是挂牌企业股权集中程度,另一个是合格投资者的数量。
先从挂牌企业股权集中度来看,大多数挂牌企业的股东数量都在200户以下,甚至有368家企业的股东数量不超过10。据统计,挂牌企业中股东数量在200以上的只有168家,其中129家股东数量在200~500之间,29家企业股东数量在500~1000之间,10家企业股东数量在1000户以上。
隋强认为合格投资者数量也是造成新三板流动性不足的原因之一。合格投资者结构比较单一,交易需求不足,市场“活水”不足。年初曾提出的降低投资者门槛一直没有动静,实际上500万的做市投资者门槛高于券商的预期。
一家排名领先的做市商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做市商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但流动性仍是新三板的掣肘,企业股权集中度高以及合格投资者不足是主要原因。若从改善流动性的角度而言,基于交易制度的分层更市场化,挂牌企业的价值应该由市场判断。
做市成券商竞争阵地
伴随着新三板扩容后推出的做市交易制度,让挂牌企业交易价有了参考价值,同时也成为券商的必争之地,不过就资金投入的规模而言还是比较谨慎。
隋强表示,新三板在做市商制度下,由于证券公司没有前期经验积累,加上监管体系的不成熟,导致很多券商整体上在做市业务中以自营方式运作和监管,组织交易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记者了解,以申银万国、东方证券为代表的券商,在自营部门设独立的二级子部门,专门从事新三板做市业务。而国泰君安、齐鲁证券、光大证券、海通证券等则采用另外一种架构,将做市业务团队在风险隔离的情况下设在场外市场部。
上述券商表示,两种架构各有利弊,效果主要还是跟投入的人力和资金有关。
粗略统计,按截至10月29日的库存股累计估算,目前投资额度最大的是东方证券9.77亿元,其次是中泰证券4.86亿元,广发证券4.36亿,海通证券3.53亿,光大证券3.14亿元。
截至10月29日,新三板做市券商做市企业数量最多的是中泰证券171家,其次是兴业证券125家,申万宏源和天风证券各121家位列第三,接着是国信证券116家,广州证券113家,上海证券108家,国泰君安102家,广发证券97家,光大证券96家。(记者 杨庆婉)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