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葛丰
11月6日,中国证监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进一步改革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并且重启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恢复和保持合理适度的新股供给,有利于增加市场活力,增强市场功能,是稳定、修复和建设市场,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利好。重任在肩但远欠成熟的A股市场,实有必要在不断改革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扭转长期以来、广泛散布的对IPO机会主义的认识与做法。
IPO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构件与体征,而A股市场之所以周而复始地暂停、重启IPO,问题出在与IPO相关的制度基础,以及由其引致的行为模式存在偏差。也就是说,对于A股市场真正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动不动构成争议性命题的要不要,或者能不能发行新股,而是究竟应该怎么样发行新股。
制度改进空间较大的好处是存在较多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而且这些改进的边际效应也会相对较为显著。譬如本次重启IPO所涉规则变化中就有,将申购时预先缴款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投资者无需再像以往那样频繁“卖股打新”。这一变革可预期的正向效应至少有三点:
其一,显著降低IPO对市场资金面形成的冲击。如以今年为例,截至目前新股上市共募资1466亿元,但在预先缴款制度下,网上网下冻结资金额高达28.41万亿元,平均认购倍数达到惊人的194倍,而这种本无必要的资金面“失血”,不仅经常打乱市场行情正常节奏,甚至还会波及货币市场等关联市场利率形成。
其二,显著提高投资者持股意愿,并进而凸显绩优蓝筹股投资价值。此前A股市场因种种原因所致,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短线交易过于盛行,如有研究结果显示,当今年A股年交易换手率(按流通市值计)至少达到600%时,散户的总体换手率将达到2217%,也就是一年倒手22次,而美国纳斯达克作为全球成熟市场中最活跃的股市,年换手率也不过只有2.5次;此外,A股市场另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是“价值投资”反而是一种失败的策略。例证如2007年迄今长达8年时间里,上证50ETF、上证180ETF和沪深300ETF等代表性蓝筹股ETF,表现均远不及非蓝筹股指数。
其三,上述正向效应叠加,使得IPO本身,有可能不再成为股市运行不易预判的干扰因素。这主要体现在此前因为发行制度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故此但凡股市向下调整过快过深,暂停IPO就总是会成为“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之一(A股不长的历史中,暂停IPO就已近10次),但问题是,这种短期内或许通得过技术性论证的相机抉择,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往往并不利于投资者形成长期稳定预期,以及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意识。
当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但不管怎样,站在岸边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此,仍在成长中的A股市场重启IPO并持续改进发行制度,是学习、适应搏击风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成熟理性的市场参与者理当乐见这种实质性利好。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