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两项“大考”,北京必须见招拆招。昨日,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极受关注的市行政副中心建设方面,按计划到2017年将取得明显成效。除此之外,针对高耗水农业、批发市场等多个疏解“硬骨头”,北京亦有大动作,而在区域协同方面,以大项目为切入点的北京更是手握多张底牌。不过,刮骨疗伤,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但从长远来看,困扰首都多时的“大城市病”正迎来对症药方。
行政副中心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自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中提出,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可谓投石激浪,倏忽将通州推到了聚光灯下。对此,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通州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已经明确,土地拆迁、腾退已经完成。按照计划2017年将取得明显成效。
近期,通州新城8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已开工29个。其中,北环环隧实现竣工,南环环隧将于近期开工;东关大道将于今年12月建成通车,北关大道跨通惠河桥桥面铺装已完工。
值得关注的是,几天前,通州区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位于通州潞城镇郝家府村的新城行政办公区棚户区拆迁已经全部完成,相关规划设计方案正在制定中,待规划设计完成之后有望开工建设。另据介绍,在3平方公里的通州新城核心区启动区内,一共有16个大项目落户,到今年底将有10多座100多米高的高层封顶。未来将承担疏解首都商务功能的任务,也是通州行政副中心重要的商务配套。
另外,一向扮演地区发展先行官角色的交通规划也已雏形初现。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就曾强调,“通州既然是行政副中心,它就应该成为一个小的交通枢纽”。具体来说,通州是很多交通线路的末端,如地铁八通线、6号线,通州都是终点站。而接下来,通州将更好地发挥放射作用,在新机场到老机场的轨道交通线上,通州就将是中心位置。此外,在加强新北京东站的建设时,通州将作为起始点。
治顽疾疏解多管齐下
如果说,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业已被圈定为北京发展的重心,那么疏解可以算是最直接且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结束了300年招和聚的历史后,北京在多领域严控增量的力度开始不断加码。
“此前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该负责人说。数据显示,自北京市2014年发布禁限目录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10800多件,其中2015年前10个月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7500件;2015版禁限目录发布两个月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3200件。
不难看出,在瘦身健体过程中,北京首要目标是做到不增肥。在一般性制造业方面,截至10月底,京城共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15家,提前完成淘汰300家污染企业的年度任务。目前,北京地区向河北省疏解转移的工业项目超过80个,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达产以后将形成2500亿元的产能。与此同时,高耗水农业、教育、医疗功能均是疏解的重头戏。
另一方面,业内分析人士坦言,在北京存在多年的批发市场转移难度极高,但又必须知难而进。据悉,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撤并升级清退90家低端市场,腾退营业面积约44万平方米,摊位1.2万个,完成全年任务的60%。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疏解均取得进展。
一盘棋大批项目落地
在北京将部分功能向外疏解之时,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也成了一道必答题。北京选择以大批项目作为破题的切入点。
来自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最新信息显示,本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规划已形成初稿,要求“当前(2015年)有项目、近期(2017年)有要点、中期(2020年)有规划、远期(2030年)有意见”的一揽子推进体系。
其中,在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上,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30年)已正式上报。京沈客专北京段项目加快推进,京张铁路全线工程前置手续齐备,京霸铁路可研报告已会签上报,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S6线)、廊涿城际等铁路项目正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市郊铁路平谷线走向及站位设置正在征求意见。此外,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已于2015年9月底正式开工,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此前受到外界关注的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也迈出重要一步,区域清分结算中心正在建设。
产业对接协作也将持续推进,事实上,北京已与津冀两省市累计对接60余次,多个重要项目落地。包括: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成建设投资公司组建,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规划正在报批;平谷区与河北省三河市共建跨地区的京冀通航产业园等。三地均寄望,通过大批的合作项目,让区域携手共进不再遥远。(肖玮)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