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安蓓)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至少要达到6.5%。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未来五年,要确保中国经济增长“换挡”而不失速、稳定在中高速增长水平,必须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学意义上“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最新数据显示,1至10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与前9个月持平;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双双下滑,分别比1至9月回落0.6和0.7个百分点。10月出口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只有消费增速10月比9月加快了0.2个百分点。
投资和出口,“需求侧”的两大动力不足,另一大动力消费的潜力尚未充分激发,使得当前稳增长任务艰巨。
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如果形成惯性下滑,会引发经济运行紊乱和系统性风险,甚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关键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成,确保经济不失速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高超的宏观调控技巧。
经济进入新常态,其背后是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分化势头明显。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过程中,供给面无法适应需求面升级的矛盾愈发凸显。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新条件下的对接和平衡。但从短期看,首先要稳住需求,保持必要的需求增长水平,才能让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水平,为经济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在“稳”的基础上才能求“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从需求侧的角度看,当前最关键的任务是维护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这不仅仅是稳住GDP增速,“要把稳就业、稳消费、稳预期,以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稳’的内涵和底线,在此基础上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不仅是经济学词汇的选择,更意味着决策层宏观经济管理思路的不断创新。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传统意义的宏观调控常用“两手”:一是货币政策更为宽松,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二是财政政策更为积极,用以扶持企业和消费者。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
“这两方面政策在短期抑制经济下滑上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带来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加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地方债、影子银行等风险也会加速累积。”张立群说。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瑞士信贷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著文称,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需求端经济政策,以协调经济总量为主,虽一时间垫高需求,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但久而久之会催生出经济的失衡、错位。在中国继续扩大投资等需求端政策,不仅效用递减,而且对结构性调整力有不逮,甚至被延缓。
高盛/高华经济学家宋宇说,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下,企业经营困难普遍加剧。宏观政策要稳,意味着对周期性调控政策进行灵活调整,营造稳定中性的宏观环境。“如同开飞机,如果碰到涡流,需要调整飞行方法,保证飞行的稳定性。”他说。
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当前惟有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同时避免“大水漫灌”,精准发力、定向调控,为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良好的宏观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说,“十三五”期间,“三驾马车”作用依然存在,但不是通过扩张性的刺激政策拉动,而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和效率提升扩展空间。“投资方面,强调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消费方面,通过供给侧创新实现居民消费升级;出口方面,强调提高出口竞争力,形成新竞争优势。”
今年7月,民营企业聚龙集团牵头打造的中国-印度尼西亚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被批准为天津市级境外产业园区,将为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抱团“走出去”搭建平台。
尽管前景看好,但企业“融资难”问题却让副总裁孙卫军非常忧心。“金融资源和实体经济对接的不匹配让企业发展受困。”他说,“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稳定的宏观经济,还有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实现“十三五”规划建议设定的目标,未来改革的核心应是在供给侧入手推动新一轮制度变革和创新,“可以有效缓解滞涨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式的风险,实现中国迫切需要的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从简政放权到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鼓励创新创业到为企业减税降费,顶层设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价格、国企等领域改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不断发力,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中为中国经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打造新动力。
“所谓‘中国发展之谜’的背后,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支持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贾康说,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到达一个非比寻常的关键时期,应从供给端入手打造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机制,敢于冲破阻力推动改革向深水区迈进,从而释放中国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活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扫清道障。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