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充电3小时,耗流量23GB”,“武汉一女子,一夜间用掉流量53.3GB”……不少网友称,最近他们的流量消耗快得惊人是手机的问题?是软件的问题?还是运营商的问题?
记者联合浙江省质监局,对多品牌手机、多种网络信号源进行较严谨的流量试验。
试验一:运营商会不会“偷流量”?
试验结果:实验开始。在同一地点、时间内,在三台监测器中插入三大通信运营商SIM卡,下载一个大小为10M的文件,重复测试数为10次。实验室里的三大运营商信号强度不一,传输速度也有差异。大概20分钟后,所有下载结束。对比发现,数据的偏差值小于0.1%。
试验结论:看来,运营商调整计算方式“偷流量”的说法并不存在。
试验二:接收文件消耗的流量>实际大小?
试验结果:这个实验依然选择大小为10M的文件,A点发出,B点接收下载——这样的实验更简单。10M的文件经传输接收下载后,60个数据中有40多个超过了10.5M,最高的达到了10.759M。
试验结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文件在传输中产生了一个‘打包’流量。”质监局工作人员孙杰说,传输一段视频,往往是分段式进行的,需要先拆分、打包,然后是传输,到接收时也是这样,分段接收最后拼接整理。因此,计费节点统计的数据量会高于文件的实际大小。这也是一笔必须支付的“开销”。
试验三:安卓系统的流量比iOS大?
试验结果:用苹果手机退出后台运行的所有软件,关闭WiFi,打开4G,用QQ接收一个13.32M的文件——通过流量监测软件发现,这个过程消耗的流量为14.67M;更换安卓手机再重复实验,显示消耗了14.69M流量。第二次实验依然选择苹果和一款安卓手机,但实验场地更换到了电梯内。因为信号关系,接收速度明显变长,结果是苹果手机显示为16.25M,安卓手机显示为16.17M。
试验结论:相同网络下,不同系统耗流量不会差太多。
对于心疼流量的手机一族们,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选择信号好的地方上网,减少重发产生的流量开销;下载文件时,尽量选择带有“断点续传”功能的软件进行下载,以免中途断线后需要全部重新下载;不要安装不正规软件,一旦带有恶意插件,“被偷走的流量”就真的无处可寻了。@钱江晚报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