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束之后,潘逸凡(左)和常玉熠(下左一)带领团队高举“最佳团队合作”奖杯为彼此喝彩,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通过比赛结下深深的友谊。
常玉熠在修理机器人时,一名澳大利亚团队的选手主动过来提供帮助,两个人用英语沟通机器人遇到的问题。整个比赛期间,各支队伍友好相处,认识了很多的朋友。
常玉熠(左三)和队友们一起对机器人进行调试。他们的机器人身上插着京剧里武将背后的战旗,还佩戴了很多京剧角色帽子上的绒球,他们将自己的机器人看成是一个威武的中国将军,疆场之上纵横捭阖。
比赛开始之前,常玉熠(右二)、潘逸凡(右一)和周慧轩(右三)在讨论比赛战术,虽然来自不同的团队,但三个人很快就熟识起来。
由于资格赛时的比赛成绩不好,他们在淘汰赛时没有资格挑选队友组成联盟,队长常玉熠(中)一个人站在场地中央,等待被别的团队挑选,表情有些落寞。
比赛中,潘逸凡和周慧轩在操作台指挥机器人来到“填弹”窗口,补充飞盘。机器人一次只能填充三枚飞盘,可以多次填充,多次发射。
潘逸凡与队友一起推着自己的机器人走进赛场,与另一台刚刚结束比赛的机器人擦身而过。第一天的比赛结束后,潘逸凡(左二)和妈妈(左一)一起走出国家会议中心。潘逸凡的父母对他的兴趣十分支持,两天的比赛里都全程陪同。
11月22日早上,世界机器人大会“2015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就要开赛了,参赛选手常玉熠却眉头紧皱,他是本届邀请赛北方交通大学附中参赛队的队长,这名高三男生,有着三年的各类机器人大赛参赛经验,最好成绩拿到亚洲第二名,可是现在却面临着无法参赛的困境。
常玉熠的队伍参加的是大赛“FRC机器人设计挑战赛”高职组的比赛,比赛任务是“极限抛射”,各参赛队要自主设计制作一台“抛射机器人”执行飞盘抛射任务。北方交通大学附中的机器人在开赛前关键零部件失灵,无法正常运行,这就出现了常玉熠愁眉不展的一幕。
而此时,另一支队伍也正发愁——西觅亚联队有两台机器人,主办方要求只能用一台进行比赛。正在焦头烂额的常玉熠看到这种情况,试着询问西觅亚联队的领队,是否愿意“出借”一台机器人,派几名队员与北方交大附中组成联队一起参加比赛。而西觅亚联队的主力选手潘逸凡正为自己心爱的机器人因为参赛数量的限制不能登场而苦恼,听到常玉熠的建议喜出望外。主办方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同龄人因为机器人走到了一起,带领一支6人组成的“北方交大附中-西觅亚”联队面对另外17支来自5个不同国家队伍的挑战。
比赛的场地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分为红蓝两方,各布置有一座两米多高的铁塔和三个不同的飞盘抛射目标,按照高度和目标大小不同,机器人射中每个目标的得分不同。
他们队的机器人是由潘逸凡参与设计制作的,主要由底盘(负责行走和保持稳定)、控制中心、两条滑轨和气缸、飞轮、电池等零部件构成,其中两条滑轨一条是用于填入飞盘,类似“填弹口”;另一条用于发射飞盘,类似“枪管”。“填弹口”同时也是“弹夹”,可以装三个飞盘,由队员控制按顺序进入下部的“枪管”,气缸压缩气体产生动力推动飞盘进入发射位置,用轨道两边安置的飞轮牢牢夹住;操作队员通过控制器发出抛射指令后,电力推动飞轮在一瞬间快速旋转,将飞盘抛出“枪管”,飞向目标。
潘逸凡对机器人更加熟悉,常玉熠对场地更为熟悉、比赛经验丰富。然而比赛中却意外重重,22日下午的资格赛时,他们发现机器人无法正常抛射飞盘,通力协作终于修好了出问题的滑轨,最终只打出了第12名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
23日上午的对抗淘汰赛,按照资格赛成绩,他们与来自深圳和上海的两支中学生队伍组成“蓝色”联盟,对抗澳大利亚的团队领衔的“红色”联盟。每个联盟三台机器人分工协作,攻击对方阵地,并且对自己的阵地进行防守。最终他们败下阵来,未能进入最终的决赛。
队伍被淘汰出局,两个人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但都输得心服口服,他们的机器人在面对国外的机器人时,很明显结构没有创新、功能不够强大,行走速度和发射准度也有很大的差距。但由于他们良好的团队配合,获得了主办方颁发的“最佳团队合作”奖杯。
明年,常玉熠就将远赴美国读大学,他选择的是自动化工程专业。而潘逸凡未来的目标是去日本读本科,因为日本的机器人科技最为发达。他们,都将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牢牢地与机器人绑在了一起,在这个充满着创意、激情和机遇的科技领域中,找寻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