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广东东莞一年倒闭企业4000家,官方表示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倒闭、转型、再崛起,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日有一篇报道被各大财经媒体转发。这篇报道说,曾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广东东莞,如今风光已不再。“熄火”、“衰落”和“危机”已经成为外界加在东莞身上的标签。
今年1月,“兆信通讯”董事长高民留下遗书自杀,引起社会轰动。4月,诺基亚关闭东莞工厂。10月8日,深圳福昌科技公司宣告:因资金链断裂,决定停产,放弃经营。今年以来,广东东莞、深圳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出现了很多工厂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的现象。东莞当地流传的说法是,近一年以来,至少有4000家企业关门。而以电子行业为首的生产制造业企业成批量倒闭,媒体称之为东莞第二轮“倒闭潮”。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高涨,加上低端产业利润压缩,低端电子加工制造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低,风光一时的“东莞制造”业似乎已无路可走。
事实真是这样吗?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说,一些企业倒闭,是属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整体遭遇了危机。有专家也表示,恰恰相反,在一些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厂倒闭的同时,一些高科技、大品牌公司也在崛起。倒闭,转型到再崛起,这才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广东东莞大量企业优胜劣汰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秀山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广东东莞可以说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年倚重外贸出口的东莞市制造业遭遇寒流。当年,东莞3500多家玩具厂只剩几百家,形成东莞企业第一波“倒闭潮”。这一次东莞大批企业倒闭的现象该怎么看待?
陈秀山:2009年的倒闭潮大概是属于台风式的,就是一阵台风挂来,过去之后还是风平浪静。这次可能是像由地震引起的海啸式倒闭,它的冲击力更大,波及面也更广。
经济之声:相关人士分析,尽管一方面有企业倒闭,但另一方面东莞新成立的企业也不少。除了国内知名企业在东莞建厂外,还有很多新兴高科技公司在东莞注册。这是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的结果。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陈秀山: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来,我们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镇痛期,而东莞是中国加工制造、配套、组装企业最密集的地区,所以这一问题可能就在东莞被突出表现出来了。东莞这种现象从短期来看是一个很痛苦挣扎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个过程又是不可逾越的。它能否浴火重生,新生成一些能够真正成为巨人型且拥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我们总体还是对其抱有乐观的态度。
经济之声:乐观的根据是什么?
陈秀山:为什么我们说东莞这个现象是暂时的?因为它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关的,我们过去整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现在由于内外需求的变化受到了冲击。所以我们要从需求的角度转向供给的结构,要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发力。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还是企业的觉醒以及新市场主体的生成,以及我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向生产领域的转化,都体现出我们在镇痛中蕴藏着升级的关键时期。过去东莞之所以发展的那么红火,是因为有需求,但是当需求受到影响时,我们就应该努力提升我们的供给水平,从而创造出新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经济之声:如果东莞想要走创新之路,它的优势在哪?
陈秀山: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它还是培养、训练或者积累了大量的人才,所以它的技术吸纳和转化能力应该低有优势的。另外,一些传统的、落后的产业或企业被淘汰以后,它也会腾出大量的发展空间。
经济之声:从东莞的例子来看,我国其他地区未来是否也会面临一批地区企业的更新换代?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怎么平稳度过这个转型期呢?
陈秀山:政府要保证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有效供给。短期内大量下岗、失业的工人,包括企业的倒闭以及债权的纠纷等都可能会给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企业可能会处于低潮期,它需要得到资金或技术方面的支持。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经济之声: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陈秀山:有些技术落后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淘汰,有些可能不适合在这里生存的企业可以在其他地方另谋出路,而一些有技术、有创业精神,又能加以利用当地资源的企业可能可以在这里生根开花而且不断壮大成长。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