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每年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入倒计时。近期,“供给侧改革”被高层频频提及,也在各大媒体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瞻中高频率出现。
依据新近发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实体经济依然疲弱。相关专家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转换期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特征,新的增长动能缓慢形成。
经济增长稳中求进提质量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雪燕在谈到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备受关注的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时表示,“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提到,‘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对增长有底线要求。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通过这两个数字可以倒推出经济增长的底线目标在6.5%以上。”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5年年会”上也曾提到,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实现7%,“十三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速必须达到6.56%,即6.5%左右是底线。
刘雪燕对此表示,这个经济增长目标,更大程度上将作为参考性的指标。目前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偏大,稳增长目标就要靠前提,中国不允许休克式调整结构。在当前的转型和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更为重要。
近年来高层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视远胜速度。习近平在几次座谈会上都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据专家预测,明年工作总基调可能仍是“稳中求进”,政策将配合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稳增长的需要。
刘雪燕表示,“如果强调经济质量提高的话,短期内(两三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速度有一些抑制作用,包括剥离过剩产能、压制一些传统行业的发展都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质和量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长期来看随着结构的调整,速度会随之提高。”
加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有关专家表示,“十三五”主要是解决经济不协调、不可持续、不平衡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邀请经济工作专家到中南海座谈时,就提出要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
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刘雪燕表示,稳增长提质量的关键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很多改革措施是围绕全要素生产率去做的,未来5年官方稳定经济增长政策会更多寓于改革之中,改革需以市场化为原则,更加重视调整供给面,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此外,加快人口流动、技术创新等政策也是在改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刘雪燕进一步解释,“人口流动指的是从农业人口向第二产、第三产转移,包括从二产、三产内部效率较低的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这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一些传统产业的破产重组、农村的土地改革等,也是在盘活生产要素,提高利用效率。我们现在说的治理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调整等,都是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即将全面放开的二胎政策对劳动人口的影响到十几年以后才能显现,所以利用延迟退休年龄来增加劳动人口的投入,也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一个举措。”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下一步如果中国把正在试点之中的自贸区改革等推广到全国,对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年度贡献可达到0.8%,把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和落实,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可再提高1.3个百分点。
刘雪燕表示,“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一个理论上的值,是一个不可验证的值,据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十三五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大概是6.5%到7%之间,国外的研究机构在6%到6.5%之间,甚至更低一些,主要是使用的估计方法不同造成的。‘十三五’底线目标的设定符合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