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行将过去,对中国银行业来说,这注定是挑战与变革交错的一年。
在2015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改革阵痛持续显现。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互相牵制的大背景下,欧洲央行延续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升息决议悬而未落,新兴市场萎靡不振。银行业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面临的压力同样有增无减。
今年7月,就有多位银行高管表示,银行日子难过,最明显的是盈利能力呈断崖直下,曾经的“大跃进”时代无可挽回地结束了。今年银行三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中,仅有四家利润增速保持在两位数,而国有大行净利润增幅几近触“零”。
同时,经济增速换挡、过剩产能出清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还有不良贷款飙升。截至今年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000多亿元;不良率为2.07%,比年初增加0.43个百分点。
净利
“净利下滑、不良上升”双压力
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恶化带来的资产质量不佳,与利率市场化导致净息差缩窄的双重压力之下,上市银行净利增速呈逐季下滑态势。
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0360.5亿元,同比增速约为2.1%。其中五大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总额为7576.6亿元,同比增速为0.6%。
在“三期叠加”,钢铁、水泥、矿产等行业去产能的背景下,出口、投资双双疲弱,仍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面临极大挑战。一位股份行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由于经济环境不好,“现在放贷已经非常小心,特别是一些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业,之前是贷款大户的现在也在收缩,放出去的贷款量跟着也就降下来了。”
而今年10月的社会融资增量大减,仅为4770亿元,创2014年7月以来最低的信贷水平。
据平安证券研报显示,银行业净利润增速的下行,体现了今年前三季度5次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为不良贷款所计提的拨备损失增加也拖累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
三季报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接近2014年全年的增量。不良率上升至1.52%,环比增长0.07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银行业的不良率是否还会继续上升,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要由各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贷款分布来决定。例如部分银行的贷款在传统工业方面布局比较多,在煤炭钢铁遇冷的背景下,遭受信用下行的冲击是必然的。
息差
多次降息降准后息差收窄
近年来,各家银行的息差收入皆呈现收窄趋势,三季报中显示,上市银行三季度息差继续环比下降3个基点。
息差是主贷款利息收入与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利息差,也是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而净息差是在存贷息差基础上加上其他升息资产收益与成本的差。
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团队表示,息差收窄主要是受持续降息影响。尽管有部分银行通过以量补价的经营策略,维持了净利息收入。但预计四季度银行息差收窄趋势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目前存款利率已经放开,银行付息成本控制压力较大。
中银国际的银行业分析师魏涛指出,净息差缩窄主要是受活期存款基准利率不变,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提高以及贷款利率上浮比例降低以及债券收益下降的影响。而贷款端的利率被压低,在利率市场已基本实现的前提下,银行又很难通过降低存款端的资金成本来保证利差。
有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预计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仍将在净息差上面临压力。但魏涛表示,到目前为止,由于资产重定价仍未完成,加之仍存在部分高收益资产如应收账款和债券等,短期内银行业净息差依然可观。
对于来年的货币政策走势,海通证券姜超团队预测称,2016年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依然充裕,预测明年最多会有两次左右降息,降准4到5次。未来利率下行空间有限。
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表示,考虑到2016年存量房贷的再定价、经济下行带来的贷款需求不振以及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政策等因素,贷款收益率仍存在下行压力。预计2016年上市银行净息差将小幅收窄到2.4%左右。
利率
利率市场化完成最后一跃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历时20余年。自199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启动开始,直至2015年10月24日,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才基本实现,银行对存贷款利率拥有了自主定价权。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这一举措意味着银行一直以来的依靠吃存贷息差、“躺着赚钱”的日子也宣告结束。
根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预测,未来银行的存、贷利差将持续收窄。分开来看,在存款方面,由于存款增速持续放缓和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仍低于同期限市场利率水平,短期内银行的存款利率上浮趋势仍将持续。
而在贷款方面,贷款利率仍有下降压力,但下降幅度有限。这是由于贷款需求有所下降,同时贷款供给持续增加造成的。仅2015年以来,央行就进行了5次降准,释放流动性超3.5万亿,为贷款利率带来下行压力。
利率是调控、指示经济金融的重要指标。存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定价,除了对存贷款的利率带来影响,也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带来深远改变。在利率管制放开后,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风控和定价能力有待发展,之前的利率管制虽然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但可以降低银行的系统风险。而在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今天,为防止管制放开后利率出现大幅波动,央行仍然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利率调节至合理水平。
2015年11月20日,央行宣布下调分支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央行未来可能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利率,建立起中国的利率走廊机制。利率走廊的基本操作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贷款便利工具和存款便利工具,将货币市场利率控制在目标利率附近。
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为敩表示,利率走廊制度的建设仅仅意味着减少资金过度紧缩或过度宽松期间利率的波动,将利率控制在一个固定的区间中,但不影响利率水平的高低。(记者陈杨)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