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上市公司频频公告称重组失败,这样随随便便的重组,太儿戏了!”对于近一个月来上市公司重组流产现象,许多投资者颇有微词。据权威统计(《证券日报》)数字显示,11月1日至今,两市已有36家公司宣布终止正在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此外,另有多家公司宣布终止正在筹划的非公开发行等其他重大事项。
记者了解到,11月至今的36家公司叫停重大事项的原因里,未能谈妥价格或者重组标有不确定事项,成了主要原因。其中,新华百货称,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购买资产标的为西宁市西大街百货大楼有限公全部资产和业务,该公司主营商业零售业务,但是,自公司进入重大资产重组程序以来,公司与交易对方积极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与交易对方经过多次的沟通与磋商,并组织各中介机构进行了较细致的尽职调查等相关工作。但交易双方就资产交易价格等未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只好叫停。
另外,36家上市公司重组失败的原因中还有旨在“借壳上市”、“多元化战略”、“横向整合”、“业务转型”、重组双方中有人涉及违规被立案调查等。
上市公司重组涉及多方因素,重组失败本来也不足为奇,但是如果上市公司对待重组过于随便,动辄停牌动辄宣告失败,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9月3日,哈高科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前期拟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形式,收购某钾肥生产企业,公司股票自2015年8月27日开市起停牌。但由于交易各方对交易对价未达成完全一致意见,公司决定终止筹划上述事项,公司股票于2015年9月2日复牌。而此时,距公司8月27日宣布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仅过去四个交易日。
公司管理层停牌草率?
大多数投资者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公司此次重组太过草率。“在停牌前,公司就没有与对方接触过,一点把握都没怎么就停牌了?只停牌了四个工作日,公司就确定与对方无法达成意见了么?怎能让人不质疑公司管理层草率呢?”
本报记者了解到,与其说是筹划重组,更不如说许多上市公司停牌是为了规避股价下跌风险,因此所谓的“停牌”也就成了当时的借口,而现在临近年底,以“重组失败”作为了结也是理所当然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着力打击重组过程中的内幕交易行为,目前看来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重组公司选择将停牌时间节点前移,以图堵上内幕交易的漏洞。不过,提前停牌也为重组带来了不确定性,使得许多投资者蒙受损失。因此,挖掘重组成功率高的上市公司,避开重组流产的“地雷”公司成为一门学问。
业内人士分析称,炒作重组股主要在于对重组预期的分寸拿捏,有些公司本身业绩较差或者前期股价翻涨过高,一旦重组失败或达不到预期,跌幅就会非常大。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目前在国内资本市场,“壳”资源还是非常宝贵,借壳上市也成为不少企业曲线上市的捷径。特别是对于央企而言,即使股票加星戴帽,一旦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公司基本面立即就会脱胎换骨。对于那些偏爱重组股的股民而言,今后可把关注的目标放在央企上市公司上。
操作技巧
复牌是风险还是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6家宣告重组失败的上市公司在管理层的监督下有可能集中复牌。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停复牌及相关信息披露的通知》”称,上市公司以筹划非公开发行股份为由申请停牌,后改为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应当自停牌筹划非公开发行股份之日起计算停牌时间,适用《重组业务指引》及本通知关于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相关要求,且累计停牌时间不得超过5个月;上市公司不得为延长股票停牌期间,将实质相关的重组方案分拆后分次实施。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申请继续停牌并再次筹划相关重大资产重组的,应当自停牌筹划前次重大资产重组之日起计算。
“之前买的两个复牌股都是复牌后连续涨停的,可是这个月买了2只股票都遇到停牌,停牌后复牌股不涨反跌,本来在停牌前赚到钱复牌后变赔钱了,运气真不好,现在开始买的股票赚钱就跑”散户投资者孙某表示。
中信证券分析人士陈慕林表示,在实际操作中,要防范手中股票复牌带来的投资风险,关键前提就是要研判大盘指数的运行位置。如果大盘仍有调整空间,那么,一旦复牌,复牌后的大跌几乎是注定的。但如果指数下跌空间有限,复牌后只是小幅调整。故在投资股票时,仍然需要对大盘趋势作一个细心的分析,以防范突然复牌所带来的风险。
风险提示
大股东食言风险大
有券商人士提醒,虽然部分个股已公布的高送转概念,也要防止没有业绩的高送转以及大股东可能食言的风险。
上述不愿透露身份的券商投资顾问对广州日报记者指出,有一部分公司本身业绩不佳,可能为了某种目的,现公布高送转方案。还有一些公司大股东提议了高送转计划,但最终食言。“这两种个股如果追高,风险是比较大的。”该投资顾问认为。(广州日报记者杨欣)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