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品牌背后的故事】
12月8日,记者来到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在安静的总装车间内,巨幅五星红旗在墙上,带有“商飞蓝”和“商飞绿”涂装的C919大型客机停在地上,身着深蓝色“中国商飞”工装的技术工程师正在现场认真地调试。
C919的亮相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研发制造大型客机技术的国家。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郭博智告诉记者,按照计划,明年C919力争首飞,中国的大飞机将翱翔蓝天。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就像要翻越一座从未爬过的大山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在翻越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逢山修路、遇水搭桥,只有在艰苦的翻越过程中才知道困难是什么,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解决。”郭博智告诉记者。
上百万个精细零部件,几乎覆盖所有工业门类的高端制造——大型客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要摘取明珠,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之路注定一路荆棘。
C919大型客机于2006年列入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2008年7月启动,2015年11月2日首架飞机总装下线。这是一项将载入中国和世界民航史册的巨大成就。这不仅需要技术非凡、才智过人,更需要旁人没有的勇气、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民机产业有个形象的说法:航电系统是“大脑”,飞控系统是“四肢”,EWIS系统是“经络”。就像人一样,一架先进的飞机应该拥有聪敏的大脑、灵活的四肢、通畅的经络。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上飞院先后攻克了综合航电、飞控控制律等87项关键技术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举全国之力聚全球之智
C919大型客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如果将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比作一场战役,那么总体气动设计就是这场战役中必须先行的粮草。
早在2008年,C919大型客机立项之初,总体气动设计工作就已悄然拉开。一支由十几家单位、500多人组成的全国联合工作团队打响了C919大型客机攻坚战的“第一枪”。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北工大、中国航天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气动专家们济济一堂,热烈讨论C919大型客机的气动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举全国之力”的联合工作团队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包括长江学者、西北工大博导高正红,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博导符松等在内的一批气动专家组成强大的“智囊团”,为C919大型客机气动设计献计献策。
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C919大型客机研制实现了数字化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数百万零部件和机载系统研制流程高度并行,由全球优势企业协同制造生产。
国家创新平台带动中国制造前行
11月2日,当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上海浦东的C919首架飞机总装下线时,在哈飞铆接车间C919工段,工段长孙宏琪却将目光盯紧在型架旁边的几台立式电脑终端机上。在他们手中,是已初见雏形的C919第二架飞机大部件。
作为C919大型客机机体结构主要制造商之一,中航工业哈飞主要承担机身复合材料部件的制造,包括主起落架舱门工作包、前起落架舱门工作包、翼身整流罩工作包和垂直尾翼工作包4个大部件。
C919大客项目采用了多项先进制造技术,并完全按照美国FAA适航要求及全机MBD制造技术进行设计和制造。这使得参与大飞机制造的哈飞也收获颇丰。通过参与国产大飞机的制造,哈飞按照C919项目商业化运作模式,全面提升了工业信息化、集成化、数字化制造水平。
据统计,国内有22个省份、36所高校、200多家企业、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C919大型客机项目为参与者提供了突破提升的平台。在择优选择16家跨国公司作为大型客机机载系统供应商的同时,推动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组建了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的16家合资企业,通过技术转移、扩散、溢出,提升我国民机产业研发与制造的整体水平,提升国内民机产业配套升级。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