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王笛曹佩弦蒋声雄)在位于北京二环的一家六层老年公寓内,护理员刘于平正准备给两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饭。
“来,周爸爸先吃饭了!”刘于平拿起小勺把已经打成糊状的饭菜送进瘫痪卧床的周大爷嘴里,还不时给他擦拭嘴角。而房间另一旁,坐在轮椅上的王大爷显得有些着急,不停嘟囔着“妈妈”。
“王爸爸别急,咱们也马上吃饭!”这位40岁的山东男人安抚着93岁的老人,轻声细语,如同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一般。提到老人叫自己“妈妈”,身高近一米八的刘于平有点不好意思,“王爸爸年纪大糊涂了,谁照顾他,他喜欢谁,就叫谁妈妈。”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天经地义,送老人住养老院常被认为不孝,但现在情况大为不同。由于大多数成年人都有全职工作,中国人对孝道和老年生活方式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正推动着中国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
“把失能老人送到养老院可以24小时有专人看护照顾,家庭的负担能够减轻很多。”来探望王大爷的老伴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失能老人近4000万。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超过60岁,这个数字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对养老护理服务的巨大社会需求。普华永道12月初发布的全球养老产业趋势报告称,预计从2016年到2020年,整个中国养老市场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
刘于平所在的西城区广外老年公寓是一家民营养老机构,据院长康延玲介绍,老年公寓2013年5月开始运营,最初投入资金500万元。2015年初,他们又投入700万元,将公寓由原来的4-6层扩建到现在的1-6层,床位也增加到212张。随着老年公寓规模不断扩大,入住的老人数量也由增长至120余位。
“公寓扩建前基本达到收支持平,虽然我们目前还未盈利,但对养老行业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因为购买养老护理服务将成为趋势。”这位29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养老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单是她所在的西城区,养老院就从2012年的20余家增加到40多家。
这种增长势头不仅限于北京。从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提供的辅助型生活社区,到为体弱老人提供的全天候护理型养老院,各类养老机构在中国各地纷纷出现。据民政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中国各类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达31833个,养老床位合计达584万张。目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27.5张,同比增长10%。
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近年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境外资本投资这一产业。向广外养老公寓这样的民营机构正是这些扶持政策的受益者。除开办之前各种手续申办变得更加便利,养老公寓正式运营后还得到政府的运营资助补贴。据康延玲介绍,根据老年公寓内入住老人的经济和身体状况,政府每月向每个床位提供300-500元不等的补贴,以减小养老机构的压力。
尽管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对这一行业不断增加扶持力度,但养老机构的运营者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养老护理员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民政部副部长邹铭介绍,中国目前有护理员约29万,但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3500万,按照1个护理员照看3个老人的标准计算,护理员缺口至少是1000万以上。而这29万护理人员又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收入偏低、流失率高等问题。
22岁的孙强一年多前从陕西工运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从养老院一线护理员做起。“这项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高危人群,目前有关风险责任划分的行业法规仍然缺失,护理员面临高风险,再加上社会对这个行业抱有偏见,很难对年轻人有吸引力。”孙强说,他的同学毕业后选择留在这一行的只有10%。
为解决养老人才匮乏和流失问题,民政部和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养老服务业专业学科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利用包括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设置与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人才培养。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