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李婧)今天,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李斌表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2015年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提前实现了“十二五”医改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李斌称,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医改支持力度。2009至2014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累计1.2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医改各项重点工作。通过深化医改,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2015年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34.2/10万下降至2014年的21.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4.9‰下降至2014年的8.9‰,提前实现了“十二五”医改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同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年内有望实现降至30%的目标。
李斌还表示,随着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体制机制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下一步医改将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
李斌介绍,我国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08年人均80元提高到2015年的380元。29个省份的城镇医疗保险和90%的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结算。
国家基本药物比2009年增加69%
李斌介绍,目前国家基本药物共计520种,比2009年增加69%。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药品集中采购,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进一步保障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李斌表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人均40元,项目类别增加到12大类,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627万和2419万,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73%以上。实施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老年人等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干预治疗或给予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累计覆盖近2亿人。
2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
据李斌介绍,全国1644家三级医院与3849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2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和医疗资源稀缺的地区多点执业,近17万名城市医院医生到县乡医疗机构执业。各地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探索,24个省份在省级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出台分级诊疗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基层首诊责任制试点的县(市、区)超过50%。
80%居民15分钟能到最近的医疗点
李斌介绍,我国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80%的居民15分钟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