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盛顿12月27日电(记者高攀)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5日正式成立。这是国际经济体系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近年来中国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存量”和“增量”改革、提升新兴经济体话语权努力的重要缩影。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转折的标记点,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的呼声此起彼伏。由于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持消极拖延的态度,改革进展十分有限。譬如,2009年,一些国家提出发展超主权储备货币体系、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作用的主张,因为美国并不欢迎,最后不了了之。
尽管如此,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经过数年探索,中国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思路:一方面,继续发挥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的角色,积极推动世行、IMF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存量改革”,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另一方面,主动引领和参与创建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以建设性方式对全球金融治理架构进行“增量改革”。
不同于以往的国际金融机构,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倡导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理念,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发展中国家的诉求。需要说明的是,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是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补充和完善,它们将与现有国际机构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创新性“增量改革”一定程度上倒逼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行“存量改革”。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说,亚投行不仅赋予中国在未来国际规则制定方面拥有更多影响力,也会激励现有国际机构完善其治理结构,这种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方式将有助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近期接受采访时承认,亚投行的筹建以及欧洲盟友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亚投行正是美国国会改变态度、最终批准IMF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的原因之一。
11月底,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消息成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量改革”取得进展的新佐证。此举被认为是对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回应,顺应了全球金融治理演变趋势和市场需求,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上升。半个月后,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新股东,中国与世界进一步深度共融。日本东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河合正弘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现有的密切联系,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经济架构之外是不现实的,应当鼓励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有效作用。
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见”的规模和速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既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演变大背景下的顺势之举,也是与世界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角色,将始终为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演进提供正能量。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