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王宗凯刘海燕)在全球经济“新平庸”之下,有些经济体寄希望于宽松货币政策或财政刺激政策寻求突破,但在仍以中高速发展并不断演进的中国,决策者选择将政策着力点更多放在供给侧,力求巧妙运用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压旧促新,打造更具竞争力与活力的中国新经济。
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央经济会议公报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跃然纸上,其包含了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五大任务。
有海外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早已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普遍短缺”,取而代之的是旧产能过剩与新供给短缺的并存局面。因此,供给侧改革是“加减乘除”并举,钢铁、水泥、玻璃等落后产能要削减,而交通路网,物流体系、新能源等还存在短缺,中产人数扩大产生的对高端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待满足。
正如法国巴黎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陈兴动所说,大量中国人到海外求学、求医、买奶粉、买马桶盖,说明国内供不应求。另外,对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也有缺口。
瑞穗证券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从传统的“需求侧”角度,即关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方面的推动因素,对当下中国经济而言要么效力不够,要么链条较长,要么不能左右。而“供给侧”改革是以结构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结构。
与此同时,中国的政策创新,在注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改革外,还特别强调了“人”的供给优化,即通过扶贫和教育投资等,提升劳动力素质、积累人力资本,激发对增长和创新最具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力量。
例如,对于中国而言,扶贫的意义重大。墨西哥中国问题专家格拉纳多斯谈到,最近中国的“经济决策会”在保障民生上提出精准帮扶和政策托底,这符合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的“共享”主题。他还说,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难以突破的一个主因。
而对创新在中国的路径和重要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说,中国利用财政资源匹配企业力量扶持科研中心,确定了多个需要重点扶持的行业,如核能、医疗设备和电动汽车,这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作用。互联网思维刚步入中国新经济,“互联网+”就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如火如荼。
西班牙圣巴勃罗大学欧洲研究学院国际关系教授恩里克·凡胡尔也撰文指出,跨国公司将中国看作低成本生产基地的感受越来越淡,反而更看重中国为创新提供的优势环境。
对于政府来说,一手减税简政、一手创新扶持,供给侧改革难免会对财政形成压力。但对比国际普遍警戒的3%财赤率稳健红线,海外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中国财赤率为2.3%,还有扩张调整空间,未来略有突破也能承受。最关键的是,当下更多是定向扶持,精准调控,更多聚焦于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
在国际经济学者眼中,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也正在对全球产生正面外溢影响,还可能让寻求走出“新平庸”的其他经济体获得启发。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学者顾清扬所说,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也会对亚太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参与记者:钱泳文、包雪琳)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