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不平静、不平凡的一年,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存贷比监管取消等多重因素叠加,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放缓,资产质量压力持续,资产负债稳步增长。2016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商业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但经营风险相对可控。银行负债业务将更趋主动性和多元化,资产业务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策略创新,并将全力推进业务经营转型,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盈利继续承压,收入结构改善
2015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预计为1.8%左右;资产配置进一步向债券投资领域倾斜;息差表现依仗同业业务,收窄幅度略小于预期,预计为10BP左右;中间业务收入预计增长17%左右。2016年商业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预计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1%左右,营业收入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至9%左右。
净利润可能微增。息差收窄、拨备压力加大,将成为2016年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负面因素。稳健偏宽松货币政策取向将使息差进一步收窄,并对净利息收入增长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犹存,不良将继续释放,拨备压力加大,很大程度上也将侵蚀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但非息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同时,资产规模扩长也将继续驱动利润增长,当然,“资产荒”背景下,商业银行规模扩张或将稳中趋缓,使得规模因素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此外,2016年拨备监管如果调整,将对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起到较大正面影响。粗略估计,拨备覆盖率每降低1%,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将上升0.3%。预计2016年行业分化将更显著,五大行净利润出现零增长为大概率事件,而城商行通过业务结构调整,且受益于整体基数相对较小,仍有望实现13%左右的净利润增速。
净息差将进一步收窄。预计2016年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健宽松态势,考虑到2015年基准利率下调的重定价影响,加上2016年如有一次降息可能(25BP),预计商业银行净息差将收窄17BP左右。即使2016年不降息,预计商业银行净息差也将收窄13BP左右。因为除重定价影响外,2016年行业净息差还将受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一是新增贷款利率总体略有下行的可能性较大,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中型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二是同业拆放、债券投资等领域收益水平受累货币宽松态势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当然从积极方面看,存贷比监管取消后,银行冲时点压力弱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跨市场全融资,并不断创新资产业务,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降低风险并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缓冲息差收窄。从全行业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较为灵活,风险偏好相对较高,有望提前通过提高其他高收益资产占比来缓冲净息差收窄的影响,而五大银行则调整相对缓慢。因此,预计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息差收窄幅度将小于五大银行。
非息收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商业银行非息收入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并将成为贡献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预计非息收入增速将达到25%左右,占营业收入比重将达29%左右。尽管前期股市上涨所带来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和代理销售业务等增长将有所放缓,但投行、代理类业务(资产托管、委托收付、理财等)、信用卡等是非息收入的主要增长点。而信用卡收入增长仍比较稳定,投行业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结算业务尽管可能受制于出口增速的放缓的影响,但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可兑换的推进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作用。
成本管理将继续显效。2016年商业银行费用支出管理仍将对利润形成一定贡献,但影响或将较2015年有所弱化,费用收入比或将维持在26%-28%。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费用支出的管理能力较强,费用收入比呈逐年下降态势,但下降幅度逐步收窄。不过,中长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费用收入比有温和上升的压力。
二、资产质量压力仍存,风险水平总体可控
2015年,受宏观经济换挡减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企业不良贷款增长仍主导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全年不良贷款继续双升,但行业拨备稳中有升,抗风险能力略有提高。同时,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相关性的提升,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状况产生影响。
信用风险仍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但风险相对可控。2016年,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未变,并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持续性的压力。预计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2%-2.2%,但升速较2015年有所放缓,风险相对可控。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贷款和部分类信贷业务风险走势仍是决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的重要因素。从长期看,去产能、去杠杆力度加大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稳定,但短期内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是否会加速释放应引起关注。考虑到我国经济依然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的调节余地,且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消化能力依然较强,即使不良率小幅上升,信用风险总体仍相对可控。受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影响,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将有所提升,但风险水平仍相对不高。
三、负债增速有所降低,负债结构更加多元
2015年商业银行负债增速总体平稳,负债成本降幅有限,存款占比继续下降,应付债券及同业负债占比上升。2016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等将继续制约存款增长,而存款偏离度管理及存贷比取消等政策将使银行存款冲时点动机减弱。预计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增速将降至12%左右,上市银行存款占比将进一步降至68%左右。同时存款定期化仍将持续,非存款负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银行负债将更趋主动性和多元化。
存款将持续低速增长。2016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多重因素将制约一般存款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或将延续,在此背景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也将继续放缓,并制约存款增长;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带来信贷增速放缓将制约存款派生规模;低风险、高收益标的资产的缺乏使银行负债规模扩张的冲动减小。互联网金融及金融脱媒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继续分流部分存款。央行多次降息后,存款基准利率降至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加之居民理财意识不断上升,纷纷转向国债、股票、基金、贵金属等理财产品,也将分流银行存款,制约负债的扩张。监管层面的存款偏离度管理及存贷比监管取消等政策将使银行存款冲时点动机进一步减弱。不过,非信贷资产的增长,也会派生一定的负债,但总体来看,制约存款增长的因素较多。因此,总体来看,2016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受制于存款增速的下滑,银行负债增速将继续放缓,存款定期化仍将持续。
非存款负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存款偏离度管理及存贷比取消对银行存款影响仍将持续,同业负债、债券发行、大额存单及资产证券化等将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主动负债意愿仍然较强。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成功加入SDR,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直接融资将快速发展,加之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的扩容及资产证券化的推广,银行非存款负债占比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同业负债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同业负债占比将小幅提升至22%左右。同业业务将进一步规范,流动性仍将保持相对宽裕,因此,尽管同业负债等主动负债成本相对较高,但由于主动性负债可得性相对较高,因此,银行依然可能通过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及卖出回购等方式来补充负债。
同业存单发行热情仍将保持高涨。同业存单可以进行质押回购,流动性较好,且风险权重较低,因此,各类金融机构对同业存单都有一定的投资需求,同时,同业存单也日益得到货币市场基金的青睐。预计2016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大额存单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大额存单具有期限短、面额大、可转让以及收益高于定期存款等优势,对偏好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投资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后利率市场化时代,大额存单对银行稳定负债规模、进行主动负债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16年及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大额存单门槛的降低、流动性的增强及投资者对其认识程度的加深,大额存单有望较快增长。
负债成本将难以延续下行趋势。2016年银行负债成本或将难以延续下行趋势,但也存在诸多制约负债成本上升的因素。综合考虑,预计2016年银行负债成本率保持平稳或略有上升。从中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资金成本上升是大势所趋。但不同银行的负债成本可能进一步分化,国有大型银行依托自身优势,负债成本可能保持基本稳定,部分零售综合服务能力较强、财富管理特色突出及通过创新互联网平台拓展低成本负债的银行在存款定价方面仍将具有优势,但部分中小银行可能面临负债成本上升压力。
四、资产增速稳中趋缓,信贷占比持续走低
2016年存在影响负债成本的正反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央行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加之“资产荒”背景下,存款偏离度管理及存贷比取消等政策将使银行存款冲时点动机进一步减弱,负债端存款的价格战主观动力不足。因此,尽管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完全打开,但预计大多数银行并不会将存款利率上浮太多。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及金融脱媒的迅猛发展,长期来看,银行存款竞争可能加剧,存款成本上升乃是大势;加之银行主动负债意愿仍较强,因此,负债成本有上升压力。此外,2016年央行降息将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降息幅度和频率将远低于2015年,降息对缓解实际利率水平较高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对资产价格上涨的潜在推升力却可能增强。同时,美联储即将进入加息周期,降息可能会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因此,综合考虑,2016年银行负债成本将难以延续下行趋势,但也不会大幅度上升,保持平稳或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2015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先抑后扬,机构间资产配置出现分化,部分银行信贷资产已不是其资产的主要构成。而且随着基准利率的连续下调,信贷资产创收能力持续降低,非信贷资产重要性日益提升。2016年,间接融资仍将在社会融资中占主导地位。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稳健偏松货币政策等积极因素推动下,预计银行业信贷资产增速将维持在13%左右,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或小幅下降1-2个百分点,并由证券投资类资产进行替代。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增速将相对稳定在13%之上。
生息资产扩张稳中趋缓。2016年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扩张总体稳定,增速或达9%。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增长略有放缓,工业制造业和一些高风险领域融资需求总体疲弱,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使得生息资产扩张速度稳中趋缓,但同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推进实施,将有效刺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需求。在资本稀缺和风险增加的背景下,2016年商业银行总体风险偏好降低,将更加注重平衡好资本、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在资产分布上将继续优化结构。一是企业信贷方面,商业银行将提高新兴行业贷款比例,进一步压缩过剩产能和高风险行业贷款。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商业银行信贷配置将向零售、如住房按揭、高收益消费信贷方向倾斜。三是同业市场的监管套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同业资产增长或慢于贷款增速。四是银行在2016年配置标准化证券的动力仍将持续,持有债券余额增长也将保持较高水平。
投资类资产将小幅上升,资产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连续降息后,信贷资产对于营收贡献度下降,预计2016年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可能下降1-2个百分点至49%左右,但这并不会对信贷资产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重要性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规模仍相对较小,间接融资在2016年及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承担稳增长的主要任务。2016年,新增信贷在新增社融中的占比会维持在55%-65%之间。信贷投向方面,随着经济有所企稳,预计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新增企业短期贷款占比可达18%,较2015年提高约2.3个百分点,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在各类基建投资等带动下占比也将提高约2个百分点,达到32%。而票据融资的占比则可能较2015年降低月1.5个百分点,约为15%。居民信贷方面,受房地产销售逐渐回暖的影响,预计2016年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占比将提高至29%,较2015年提高约2.5个百分点,而新增居民短期贷款占比将无太大变化,仍维持在5%-7%之间。
证券投资类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占比将提高1-2个百分点,达25%左右。从当前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状况来看,证券投资类资产对于收益的贡献相对高于信贷资产。当然2016年资金面有望继续维持相对宽松态势,资金价格很可能继续在相对低位徘徊,投资产生明显投资收益和正向公允价值的难度也非常大。但可以断定的是,由于未来降息空间明显减小,2016年资金价格下行所造成的偏负面影响相对于2015年要小。对于资产与风险管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银行来说,证券投资类资产仍是一个获取行业超额利润重要战场。
现金和存放央行类资产及同业资产变化仍将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预计2016年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偏宽松格局。考虑到2016年仍有3-5次降准的可能性,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部分占比将进一步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约到12%-13%。同时,当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的情况下,银行的同业资产配置也将进一步收缩1个百分点左右,处于8%-9%之间。
大、中、小银行资产配置结构差异仍将较为明显。预计2016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及垫款占比仍将处于相对高位,并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证券投资及同业资产方面,城商行仍将保持较高比重,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最低。总体来看,预计2016年,证券投资类资产在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中占比都可能略有提高,而信贷资产占比则将略有下降。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配置较政策性金融机构更加灵活。由于机构设置初衷和经营目标的差异,2016年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国家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落地的“先遣部队”,其信贷资产布局仍将着重体现在国家政策导向的产业和项目之上,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则视经济环境优劣程度,配置将更为灵活多变。
净资产收益率将继续下行。通过对2016年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结构、净息差及不同经济增速下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情景模拟分析,我们认为,受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利率市场化推进导致净息差收窄影响,2016年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中枢将小幅下行至18%以下。
五、业务转型全力推进,经营创新力度加大
多重因素将对银行资产配置的方向和结构构成显著影响。商业银行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新发展资产业务。一是更加重视综合性融资服务能力提升和泛资产管理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二是更加重视全球化资产配置和管理。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对内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对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加速,双向开放格局将加快资产业务转型、资产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变革,进而拓展资产管理行业的广度和深度。顺应时代潮流,增强跨境资产业务创新,既是我国金融业逐步开放的客观需求,也是银行培育资产业务新增长点的契机。三是更加重视和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运用新技术进行资产配置优化管理。借鉴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同角度的资产管理、风险分析方法,将其与银行自身所掌握的数据信息相结合,可能更有利于银行更加全面精确地分析未来和管理现在。四是更加重视经营模式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转型,资金交易、资产转让和证券化业务发展前景看好。
商业银行将通过产品、渠道、平台优化、技术等多个维度的创新,提高负债来源的稳定性、促进负债来源的多元化。一是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提高存款产品吸引力。产品设计方面,细致梳理目标客户群体,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存款类产品,通过提升存款产品差异化程度,增强金融工程能力,将传统存款产品的特征重新组合,创造出针对特殊目标客户群体、切合细分市场需求,兼具多方面优势的存款产品,提高存款产品的非价格竞争水平。二是积极拓宽产品营销渠道,改善客户体验。通过转变获客模式,拓展营销渠道,提升核心负债获取能力。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等技术,增加营销覆盖面,深入挖掘客户行为信息,通过批量化、精准化的营销,提升获客能力。通过搭建专业化平台,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提高结算、清算效率,改善客户体验,关注客户基本账户的拓展,吸引特定类别的客户群体,并争取沉淀更多客户现金流。三是建立一体化金融平台,提高财富管理水平,满足客户综合金融需求。通过细分目标市场,深入研究客户行为特征,提高综合化财富管理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切实改善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客户竞争力和交叉销售能力,增加客户资金黏性,吸引资金客户留存。四是积极应用新型负债工具,发展主动负债。积极尝试通过大额存单、同业存单、二级资本债、资产证券化及对央行负债等多种途径,提高主动负债获取能力,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
2015年,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和理财业务经营体制机制转变是银行资管业务转型与创新的三大驱动因素。2016年,银行有动力通过管理和业务的转型创新来主动应对经济下行期的资产配置压力。从中长期看,银行资管业务转型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于在大资管竞争下准确定位其核心竞争力、探索优化资管业务管理机制、从规模贡献转为利润贡献。
随着全球经济的整合,商业竞争已从公司之间发展到供应链之间,作为银行重要创新业务之一的供应链金融已突破了传统信贷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完成了进一步升级。在“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战略影响下,供应链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差异化、在线化、平台化、大数据运用将成为其主要特征。
2015年互联网金融监管破题。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继续借助“互联网+金融”,从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平台合作、O2O模式以及利用互联网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创新路径、模式和体制机制,促进相互间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金融打造为经营转型和业务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金融向多元化、特色化、普惠化的方向发展。
2015年是自贸区金融改革深化的关键一年。国务院落实了天津、广东、福建三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自贸区金融改革扩围。央行和多个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金融创新实现多项突破。商业银行主动对接,抓住机遇,通过布局网点、建设系统、创新理念等多措并举探索自贸区业务创新。
六、管理机制深入改革,银行“十三五”转型可期
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新常态”持续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商业银行既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复杂严峻、动荡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导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改革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商业银行将逐步确立创新型、市场化、内涵式、协调化、共享型的五大全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入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转型,即形成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功能定位,建立多元化、表外化、轻资本的业务模式,显著提升跨境跨业跨市场经营能力,借助“互联网+”实现理念、模式、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精细化、专业化、协同化的管理效能。
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创新的三个重点是事业部制改革深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转型和管理资产(AUM)管理体系运用。事业部制改革是商业银行管理转型的重点领域。国内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进行了一系列事业部或具有事业部特征的改革探索,改革的路径和策略各有不同。改革成效已经初显,但与国际先进银行较为成熟的事业部制模式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通过持续改革加以完善,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架构流程和改革路径,完善配套的资金定价、双边记账、收入分成、绩效考核机制,提升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将以资本和流动性为约束,建设综合、平衡、动态、前瞻、精细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逐步从“存款立行”转向“资产驱动”,从“以存定贷”向“以资本定资产、以资产定负债”转变,从表内管理为主向“大资产、全负债”的全表管理转变;立足市场建立统一的FTP曲线,大数据将更多的运用到资产负债管理全过程。财富和资产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探索AUM管理体系的有效运用。AUM指标体系作为资产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是最能够体现银行资产配置方案价值的考核指标,在西方商业银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商业银行也正在探索建设以AUM为基础的客户发展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逐步替代以存贷款为基础的传统模式,为建设综合型财富管理机构提供科学标准。
“十三五”时期,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业机构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尽管面临不小的挑战,但在加快推进改革和转型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在规划初期将经历盈利增速放缓、个别银行甚至负增长,规划中后期则可能逐渐向好,改革转型对盈利的推动开始显现。总体来看,未来五年我国商业银行有望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年均净利润增速可达5%左右。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