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4日电题:中国股市首尝“熔断”
新华社记者潘清
201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注定被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载入史册。因为当天沪深300指数先后触及5%和7%的阈值,中国股市在这一天首尝“熔断”。
4日当天,其实是中国股市实施熔断机制后的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小幅低开后开始持续走低。13时12分,作为熔断机制基准指数的沪深300指数触发5%的一级阈值,两市交易暂停15分钟。
不过,熔断机制提供的冷静期似乎并未能阻止恐慌情绪的进一步蔓延。恢复交易后短短几分钟内,沪深300指数跌幅扩大至二级阈值,从而令中国股市首次遭遇全天交易“熔断”。
最终,沪深300指数录得7.02%的巨大跌幅,而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数等三大主要指数的跌幅分别高达6.86%、8.20%和8.21%。
中国股市首尝“熔断”的背后,是即将到来的一波减持洪峰。
为应对2015年6月中旬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和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同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告,从即日起6个月内,A股大股东及高管不得减持股份。
若无新规出台,“史上最严减持禁令”将于2016年1月8日到期。根据中金公司的估算,1月份来自于大股东和高管的限售股解禁规模为1.1万元亿左右,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2%。
多家机构则判断,由于禁令实施中后期A股稳步反弹,部分上市公司股价已较实施前出现较大幅度溢价,一些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具备减持动力,由此形成的“堰塞湖”将对二级市场形成显著冲击。而事实上,去年年末开始,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公告了重要股东的减持计划。
除此以外,还有多重不利因素对A股形成“共振效应”。一方面,年初公布的上年12月财新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位于荣枯线下方,显示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压力。
另一方面,延续上年末跌势,4日当天人民币汇率继续走低,离岸人民币更出现暴跌,令市场做多情绪受挫。
对于首次遭遇“熔断”后的A股走向,市场预判出现分歧。一些专业人士担忧市场在恐慌情绪作用下继续深幅调整。部分机构则认为,沪深300指数汇聚中国大批堪称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大盘蓝筹股,连续触发熔断的概率不高,更不可能成为“常态”。
4日当天的市场表现,也引发了业界对于熔断机制本身的检讨。长城证券等机构认为,5%的首档熔断阈值过低,以及两档阈值之间差距过小,是导致熔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一些专家甚至直言,作为“舶来品”的熔断机制极有可能在中国股市遭遇“水土不服”。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纵观实施熔断机制的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其股票均可日内回转交易,因此股指触发熔断后,冷静期内投资者经过信息传递与交换,恢复交易后理论上可以通过积极交易行为尽可能减轻投资损失。
“而在T+1制度下,当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时投资者无法通过积极交易策略化解风险,市场流动性就会出现风险。”林采宜说。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散户主导”的先天缺陷,长期以来中国股市备受情绪性因素的困扰。按照中金公司的统计,过去11年间,沪深300指数分别有105次和33次盘中波动超过5%和7%,占交易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和1.2%。
这也使得在持续完善交易机制之外,改善投资者结构、培育价值投资力量成为市场各方共同的呼声。“中国股市真正实现平稳健康运行,尚有赖于加快引进包括基本养老金在内的更多长期资金,让价值投资取代投机,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投资文化。”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仇彦英说。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