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在去年底终于成行。对于两地的基金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但对于发展了近九年的内地QDII来说,这可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业内人士指出,内地QDII基金诞生至今,虽然产品数量一度快速扩张,但无论是产品份额还是资产净值却始终在原地踏步,在内地基金业近年来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其身份愈发尴尬。而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后,内地投资者或会更多借道香港基金来进行海外资产配置,这可能进一步加大内地QDII基金的生存压力。
深陷鸡肋泥沼
早在2007年就进入大众视野的QDII基金,在近九年的发展、扩张后,无论是基金份额还是资产规模均毫无起色,成为内地基金业不折不扣的鸡肋产品。
WIND数据显示,在2007年,首发的4只QDII基金圈下了1201亿元的产品规模,在当年成为明星基金产品。但时隔近九年之后,至2015年年底,QDII基金的产品数量增加到100只(不含联接基金),但这100只基金的产品总份额却仅为747亿份,资产净值则缩水至565亿元。对于QDII基金的持有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难看的数字——这意味着,历经近九年的发展,QDII基金其实都算不上“原地踏步”,而是大幅度倒退了。
更糟糕的是,虽然头顶“海外资产配置”的光环,但如果细究会发现,整体而言,QDII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实在有限。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以成立至昨日收盘的收益率计算,只有不到一半的QDII基金自成立以来给投资者带来正收益,这也就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QDII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令持有人亏损。若按年复合收益计算,即便是正收益的QDII基金,绝大部分的年复合收益率也不敌内地偏股型基金。
某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对于内地基金业而言,匮乏海外投资人才是制约QDII基金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导致大多数QDII基金的业绩不尽如人意,自然发展脚步停滞。而在绝对收益导向愈发明显的内地资本市场,QDII基金很难打破鸡肋的困境。
基金互认成新威胁
内部矛盾尚未解决的QDII基金,在2016年却要面临着新的威胁: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正式通关开闸。
去年12月30日,继首批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发售北上互认基金产品后,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委托摩根资产管理,向中国香港证监会递交的产品注册申请正式获批。至此,上投摩根成为了内地首家获准开展基金互认双向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这也意味着,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的双向通道已经打开,两地投资者将有更多的渠道进入对方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基金互认后,扎堆于港股投资的QDII基金将会率先承压,因为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直接认购香港基金的方式参与港股投资,甚至深入参与到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从而分流掉QDII基金的现有客户,以及流失QDII基金的潜在客户。“考虑到香港基金在投资港股和海外市场方面人才更为齐备,经验更为丰富,如果QDII基金在2016年仍旧如此前九年一样‘磨洋工’,不能在业绩上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这个产品将不仅无法摆脱鸡肋的困境,还将面临生存压力。”一位基金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记者李良)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