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15年12月全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5.9%;购进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6.9%。这已是PPI连续第46个月负增长。而在PPI数据连续负增长的表象背后,根本原因是产能过剩。
PPI数据反映出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侧面,它的表现对投资者投资、消费者消费、决策者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都会产生影响。
从数据上看,一段时间以来,拖累PPI连续下滑的主要是产能过剩行业。数据显示,上月PPI环比降幅略有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产业链上下游PPI环比降幅扩大,而导致PPI同比大幅下降的则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炼焦,黑色、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煤炭采选,化纤制造等。这些行业对PPI下降的“贡献率”占到70%以上。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列为今年的五大工作任务之一,由此可见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性,如处理不好,将对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转型升级,就业稳定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自改革开放至2007年,中国经济一直处在粗放式、高增长强周期时代,石油、钢铁、煤炭等行业蓬勃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基建、房地产等行业也在城镇化带动下进行了长时间的大幅扩张。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进程中,政策上也在不断刺激投资,使得相关行业产能大幅扩张。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土地成本上升,城镇化放缓,传统产业供需关系开始逆转,大量建成产能很快成了过剩产能。
产能问题为什么难以处理?首先从企业投资者角度看,新建成的生产线没赚钱,当然不愿就淘汰,即使亏损也硬撑着,看看能否熬过“寒冬”;其次是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执行动力。去产能后会影响当地经济增速是一回事,大量的失业工人又该怎么办?
正如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所言,“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那么产能到底应该如何“去”呢?
首先当然是严控增量。被国家有关部委纳入产能过剩名单的行业,应禁止一切新项目的行政审批,对私营企业投资的则要从融资、税收、环保等各方面严格把关。就像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那样,根据市场需求,设定钢铁和煤炭全国总量“天花板”。
其次是化解存量,通过市场手段加行政手段,对环保、安全等要求不达标的企业坚决执行依法依规有序关停退出。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本身也应主动转型,与其被动等死不如主动求活。对于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则可兼并重组其他企业,并朝着高端、智能、绿色的方向继续升级。(记者曾福斌)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