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滑板鞋火了庞麦郎,一把钥匙则火了张士超。这两天一首《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席卷很多人的朋友圈,它也被网友称作“2016魔性神曲”。
魔性在哪?男女8声部高亢合唱+由叙述而抒情的递进演绎+化用昆汀元素和周杰伦《牛仔很忙》中副歌旋律等,多重严肃形式层叠,铺陈了这首歌的恢弘气势。而其搭配的词是……呃,一个找不到钥匙进不了家门的怨念故事。其歌词梗概其实就是贾君鹏体的变更:张士超,你室友喊你回家送钥匙。
据说歌曲主人公张士超特烦恼。他种下的只是不给室友拿钥匙的“因”,收获的却是遭群嘲的“果”:他“躺枪”在了闵行、可爱的华师大姑娘等桥段里,成了“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不过他是为艺术“献身”:要不是那专业大合唱下糅合了这么一个由他出演的日常生活故事,制造出“一本正经地不正常”的庄谐戏剧性反差,这首歌还能火吗?
邪乎的词曲搭配和接地气的故事,造就了这首歌独特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又跟这个年代“主要看气质”的消费诉求挺搭。就像“主要看气质”的走红一样,其要害就在无厘头上,完全无理可讲,又能给自拍党晒剪刀手提供由头。而浸入网络的惯于解构严肃的后现代风潮,又最吃这一套:要恶搞,且是大众能参与恶搞的那种……这首“张士超”无疑符合这点:张士超这个名字的高真实(或拟真)度,本就给人极强的代入感,大家改动几句词,就能把自个和室友、同学间的琐事,塞进这个神曲设置的剧情框架中。
正因这种贴近感,“张士超”也被认为带有一种“扎根于群众的朋克精神”。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提出一个理论叫“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意指人的大脑中有部分信息记忆被相关线索提取,轻微的感官刺激都可以提取这些信息,导致它成为一种不自主或者说是一种无法控制的人体现象。而“张士超”扎根群众的特征,也会让人在脑中无意识地循环播放。
说到底,“张士超”中了“主要看气质”年代的魔咒,而这种魔咒,恰是我们用拒绝端着、追捧“拽酷萌”的网络消费口味编织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