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年以来沪深股市持续下跌,股市下跌的一大“副产品”即为两融余额的持续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15日,沪深股市两融余额已从1.19万亿缩水至0.99万亿,这也是自去年10月22日之后两融余额首次跌破万亿元大关。
短短11个交易日,两融规模缩水2000亿元,见证着市场的惨烈程度。而且,随着年后市场的下跌,参与两融业务的投资者触发预警的情形也开始出现。从媒体报道的消息看,个别投资者甚至已经出现爆仓现象,也使两融业务警钟再次敲响。
其实,近两年来,两融规模增长或下滑与市场行情关联度越来越紧密。去年6月18日两融余额最高曾达2.27万亿的峰值,其间也正是上证指数上摸5178点的时候。去年9月30日触及9067亿元的低点,国庆长假后沪深两市即产生一波反弹行情。此次两融余额跌破万亿大关,是否还会持续下降,是否预示着另一波行情正日益临近,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毫无疑问,两融余额跌破万亿大关,一方面说明市场风险正逐渐释放。在两融业务中,融资余额占据着绝对的比重,而融券余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融资业务属于杠杆性质,杠杆性资金的危害性在去年股市剧烈震荡期间已经暴露无遗。客观上,两融余额下降的过程,既是某些投资者规避风险的过程,也是两融业务释放风险的过程。
另一方面,两融余额下降也为其今后的规模增长“预留”了空间。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两融余额占到流通市值的比例通常不应超过3%。而去年两融余额达到峰值时,其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超过4%。其规模跌破万亿大关之后,不仅释放了风险,也有利于今后行情向纵深发展。
当然,融资融券业务由于具备杠杆属性,防范风险应该永远放首位。步入2016年以来,市场上不断传出“爆仓”声。虽然两融业务的杠杆比例已从1:2下调为1:1,但个中隐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否则就不会出现个别投资者“爆仓”现象。因此,笔者建议进一步降低两融业务的杠杆比例,可将目前的1:1调整为1:0.5~0.8,真正实现两融业务的“风险可控”。
□曹中铭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