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协委员景莹关于《进一步健全青少年学生校园暴力行为介入干预机制》的提案引发了关注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不时见诸报端。
在2016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景莹关于《进一步健全青少年学生校园暴力行为介入干预机制》的提案引发了关注。
调查:13.46%小学生受到躯体欺侮
在景莹公布的一份由虹口区小学、初中、高中、职校的6507 名学生参与的有关校园暴力的调查显示,在过去6个月内遭受过语言欺侮行为的学生占 17.83%,语言欺侮行为报告率为 15.32%,其中男生受到语言欺侮行为的人数比女生多。小学和初中男女生语言欺侮行为报告率都较高,而躯体欺侮行为在小学生和初中男生中尤为突出。
在语言欺侮行为中,最常见的方式为谩骂,其次为嘲笑缺点、侮辱、威胁/恐吓和取笑身体缺陷;从语言欺侮行为实施者看,近八成的学生遭到的是校内同学的语言欺侮。
在受到语言欺侮行为之后,多数学生感到愤怒或委屈,但也存在想报复、对社会失望、厌学等极端消极情绪;在遭受语言欺侮行为之后,超过三成的学生选择闷在心里,选择其他处理方式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告诉教师、采取对骂对打、告诉家长以及告诉同学。
躯体欺侮行为发生最多的是在小学生中,比例为13.46%,之后依次为初中生、职校生和高中生;躯体欺侮行为分为推搡或扔东西、恶意地敲打/踢/抽打/扼/卡、扯头发、打耳光等。同样有超过八成的学生遭到校内同学的躯体欺侮;学生受到躯体欺侮行为后的反应和遭受躯体欺侮行为后的处理方式与语言欺侮行为类似。
分析:缺乏生存和生活技能教育
景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上海的校园中,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并不少见。而导致这一现象逐步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
对于学校教育缺乏系统性,景莹认为在青少年人格慢慢确立的过程中,生存和生活技能对于人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比文化课更加重要。然而,校园欺侮行为从个体角度讲其实是因为生存和生活技能的缺乏,这与当前我们中小学教育过于偏重文化课教育,并没有把生存和生活技能教育放到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更加没有系统的进行规划并纳入教学计划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景莹还指出,由于当前社会常常把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看成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这导致了街道社区对于青少年发展还不是特别重视。景莹认为,街道社区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街道社区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并且能够跨越学校、家庭等界限开展工作。不过,街道社区目前缺乏相应的人手和专业知识。
景莹还指出,家庭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暴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父母婚姻状态的异常以及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暴力和其它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景莹表示,当前这一代家长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其本身在成长过程中是集整个家庭的“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对其成长过程来说有一定缺失,他们组建的家庭往往在家庭教育上缺乏相应的经验,而且还有比较高的离婚率,这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建议: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介入
对青少年校园欺侮行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景莹表示,对于政府来说,主要应从环境的改变、技能的获得以及乐观健康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来介入。
景莹建议,在中小学开设生存与生活基本技能课程。青少年的成长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一点的是受到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小学设立包括沟通能力、危险识别能力、危机处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生存和生活技能培养的基本技能课程,实质是创造一个微小环境,从知识获得、能力培养、行为改变等方面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提案还建议,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社区的治理功能。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依靠社工的力量,社工能够对社区的各项功能进行整合,能够跨越社区、学校、家庭等开展相应的工作,能很好地补充学校教育的缺陷。同时社工具备专业上的优势,能够大大节约教学资源,并能够对一些特殊对象进行一对一的矫正。政府应把社区的力量和社工的力量结合起来,让社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提供援助、协调矛盾等帮助。
景莹还建议,设立类似于“青少年成长援助中心”的机构。政府对于家庭因素的干预并不是意味着要面对每一个具体家庭,而是通过维持家庭功能、保障青少年权利、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补助等措施来进行,其目的在于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从家庭的角度加强对青少年成长的指导。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这样的机构,引导专业力量关注这个领域,并对家庭的教育、青少年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