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月24日电题:务林不砍林,离木不离林——长白林海“停伐”后掀起创业热潮
新华社记者高楠
巍巍长白山,莽莽绿林海。2015年4月1日,当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号声吹响,采伐了68年的长白林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热闹的山林静了,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广袤的长白林海涌动起新的创业热潮。如今,一个个强企富民的转型项目正在稳步开展,一幕幕鲜活的创业故事火热上演。
每周一晚6时,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人声鼎沸,八家子林业分公司的278名职工股东代表热烈讨论着“停伐”后的发展问题,小到20元的菌筐,大到20吨的菌材原料,会议内容关乎股东们的利益。
“‘停伐’后,公司有近一半的职工面临转岗,为解决职工就业创业问题,公司全力谋划接续替代产业。”八家子林业分公司党委书记孙成忠说,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是一家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职工自愿入股,278名股东共集资530多万元。
兴林公司引进先进的食用菌生产设备和技术,可实现食用菌三级菌种工厂化生产,日生产能力达2万袋。厂房建起来了,事业干起来了,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停伐”前,职工韩凤香的月工资也就1300元,如今在装袋车间工作,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关键咱还是股东,也算是自己的事业了。”
汪清林业分公司下属的西南岔林场凭借6个蜂场和1700余箱蜂群,让林场和职工在“停伐”后走上了增收致富的“甜蜜之路”。
西南岔林场辖区内物种丰富,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林场把眼光投在了养蜂业上。林场班子成员自筹资金购置蜂箱带头养蜂,外出学习取经,聘请专家指导。“那段时间,只要谁去县城都要带回几本书,每天晚上,大家坐在一起学习讨论。”副场长赵刚说。
为了让职工吃上“定心丸”,林场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帮扶资金、技术培训、闲置的场地优先使用、无偿运输服务等。
林场职工栾树敏如今是小有名气的养蜂专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5年养了140箱蜜蜂,产出约1万公斤蜂蜜,收入14万元左右。
2015年,林场新增养蜂户3户,投入11万元购置620个新蜂箱。“长白山森工集团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大平台。”场长胡兴国在职工大会上说。
寒来暑往,徜徉在长白山脚下的大戏台河原生态景区,高负氧离子含量的新鲜空气,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的“森林氧吧”。这个由白河林业分公司黄松蒲林场自筹资金自主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了“停伐”后林业企业“砍树”变“看树”的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2011年底,白河林业分公司职工以股份制形式集资384万元,创立了延边大戏台河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黄松蒲林场借助长白山池北区登山必经之路的优势,重点打造了长白山大戏台河原生态风景区、长白文化景区、神奇魔界景区等十大景区。2014年起,大戏台河景区与长白山景区通力合作,年旅游接待超过2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在“十大景区”的辐射带动下,住宿、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变白天游为全天游、变夏天游为全年游、变观光游为休闲游、变浅层游为深度游”的目标。
“林海人家”家庭旅店是黄松蒲林场带动职工致富的旅游产业新形式。目前,“林海人家”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家庭旅店70多户,年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年收入达240余万元。
“林场成立了森林旅游合作社,集中管理、统一服务标准。”林场工会主席戴伟说,“我们还和携程网、去哪儿网等旅游网站合作,网络订单占了三成。职工都尝到了森林旅游带来的甜头,大家也对‘停伐’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