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2月2日电题:归途中的“70”“80”和“90”——记3306次列车上的“春运故事”
樊曦、胡志强
2月2日,2016年春运进入第10天。在南下务工人员集中的深圳西站,铁路客流不断攀升。日前,记者登上深圳西开往成都的3306次列车,记录下了“70”“80”和“90”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四川籍务工人员的“春运故事”。
初见黄文霞是在深圳西站二站台,带着两个孩子,提着两个大箱子,表情显得十分急迫。在列车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一家人顺利上了车。生于1972年的黄文霞,老家在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镇,这个大凉山深处的农家女,从小就渴望能够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打拼。
“在外打工23年,我从农家女变成了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那时候离开家乡坐的就是火车,火车在铁轨上一路向南,感觉离奋斗的梦想越来越近。”黄文霞回忆说,1993年大年初二,当时她在昆明,那时整个昆明火车站广场全是人,车票很难买,排了三天三夜买了张站票,车上也是人挤人。
“如今不同了,在网上买票方便得很。”黄文霞说,父母老了,就想回家和她们摆摆龙门阵。坐上火车,黄文霞和一家人听到周围熟悉的乡音,已经难掩兴奋之情。前面,就是家的方向。
生于1988年的鄢晓霞在深圳打拼已经有12年。三年前,她在南山区西丽镇珠光村开了家川菜餐厅,生意一直不错。
2004年鄢晓霞离开四川省简阳市江源镇的老家来到深圳,那时交通工具单一,火车票也不好买,只能乘坐汽车,摇了几天几夜终于到了深圳。干过餐厅服务员,工厂普工,啤酒销售员的她,通过打拼现在拥有了固定的住所和一对可爱的儿女。
“2008年春节,女儿第一次乘坐火车回老家,在车上熬了好几天。由于当时还不到1岁,车厢闷热,拥挤,不停的哭闹,感觉旅途实在太漫长了。回想当时的场景,对比下今天的乘车环境感觉铁路变化很大,买票、进站、上车方便了不少。”鄢晓霞说。
今年鄢晓霞早早通过12306电话订到了春运期间回家的火车票。“我给外婆买了些年货,妈妈给他们买了新衣服和新鞋子。”女儿小娟说。团圆,就是春节的味道。
“办公桌,画笔,设计图纸,窗外阳光洒在上面,温暖惬意。桌前,一份份成稿的作品是客户对于新家梦想的开始。”这是在深圳从事家私设计工作的李吉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
去年6月,刚从四川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李吉放弃了条件优厚、离家近的公司,和四名同学一起来到深圳一家民营家私企业,从事家私设计工作。“选择深圳这个家私设计之都来锻炼自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实践。”这位23岁的“90后”说。
今年春节,李吉在网上买到了火车票,本打算是购买广州至成都的动车车票,考虑以前读书都是用爸妈的钱,现在上班了应该回报一下,所以选择了离自己单位不远的深圳西站始发的普通火车,省下的钱可以给他们多带一些礼物。
“这次回家感觉坐火车的人好多好多,但都是家乡人,十分熟悉,聊起天来也开心惬意。同车厢的几个小朋友与自己玩得很开心,回家旅途幸福快乐!”李吉说。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