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周全球弥漫在一冷一热两种独立的情绪里:中国农历新年为世界平添的热闹,没有吹散掉弥漫在全球市场中的阵阵“寒风”。据外媒报道,因投资者担心经济前景,最近几周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处于动荡状态;而美联储主席耶伦近日在国会发表的关于未来加息态度“模糊”的言论,不仅没有安抚住市场恐慌,反而又新增几分顾虑。
世界经济究竟在怕什么?找不到信心的国际市场,将面对着怎样的未来?
症状:担忧弥漫前景难言
“全球市场似乎正在掉进一个深洞。”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日前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此前几周的国际金融状态,看上去,世界经济下行、长期通货紧缩和金融市场的混乱,让各个市场在2016年初都处于极度恐慌的阶段。
这种恐慌在中国的传统农历春节期间从两个方面给予印证:从欧美到亚洲的股市与石油等风险资产的普遍下跌,和黄金等避险资产受到强烈追捧。
其中,由于德国银行经营风险暴露引发的市场动荡甚至让市场人士将之与曾经黑暗的“雷曼时刻”相提并论。而随着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上周暗示美国或将放缓加息步伐,更是让1月以来始终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雪上加霜”。据报道,耶伦讲话当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收盘再次下挫,纽约油价暴跌4.5%至12年来低点,而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价格则大涨4.45%,创下一年来新高。
亚洲也无法独善其身。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美联储对进一步加息持谨慎立场导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打击了日本出口的优势预期,日本股市受重创,上周末一度跌至一年多以来最低水平。
“美联储意识到自己误判了油价下跌程度、美元升值幅度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而这导致市场质疑联储2.0%的通胀率目标能否实现。”路透社称。
与此同时,美国的“老冤家”伊朗又吹响了对美元实施“金融战”的号角。据俄新社日前报道,伊朗方面声称“不想受到美元及其在全球流通的制约,我们的企业将用欧元、人民币和其他强势货币结算”。
“全球宏观经济目前处于一个周期的下降阶段,现在的复苏越来越不够强劲,未来的形势也比较悲观,不确定性很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魏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病因:风险叠加阴云密布
各国忙不迭地开启“避险模式”休养生息,到底是在怕什么?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刊登印度央行行长拉詹的专访,给出了一个解释:年初以来世界市场的混乱从根本上说是“对全球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资产价格估值过高进行的调整”。拉詹认为,对量化宽松过于依赖的新兴国家进行结构改革、建立新的经济模式已迫在眉睫。
“前期发达国家的资产价格虚高,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非常充裕,但实体经济不景气又让这些钱无处而去,只能在虚拟经济里寻找突破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与大量供给相对应的是需求的停滞。也就是说,严峻的结构性矛盾大概是世界经济“忧心忡忡”的关键所在。首当其冲的石油价格暴跌便是力证。供给过剩的传统能源对于中东、俄罗斯等能源资源出口国有较大负面影响。西班牙《起义报》刊文称,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之间达成一项全面的降低生产配额的协议目前似乎“仍难以想象”。
“2016年及以后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力的发动机运转不均匀”,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过去几十年的“旧”全球化失去力量,未来负责世界经济增长的或许还是传统发达国家,而不是新兴工业国。
“如果世界不回到以实体经济增长来拉动的模式的话,光靠货币政策刺激,不仅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埋下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魏民分析称。
然而,除了上述两个相对“明显”的原因外,更为深层的隐忧在于,全球经济似乎在今年面临着格外深刻的地缘政治影响。法国《回声报》近日刊文称,国际金融市场至少到目前为止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多、欧洲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更加咄咄逼人的俄罗斯表现出反应无力。至少,东北亚因朝核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似乎一触即发,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关于朝鲜问题的分歧可能会使中美两大国终止在国际安全方面的合作,并使竞争日趋激烈的两国关系恶化。
军事动荡阴云之外,在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等全球金融市场“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举动也令国际投资者对未来感到忧虑。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称,全球货币体系的更新“最大的输家就是华盛顿”,这是因为美国的政治领导人拒绝适应现代世界,而这也令它的盟友对未来的决策持疑问态度。
解药:该往何处寻找信心?
从目前看,担忧依旧会持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此前预测称,2016年世界经济难以捉摸的前景取决于两个关键的问题,分别是:美联储将收紧货币政策到何种程度?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放缓是否将继续?
魏民认为,恐怕美联储不太会跟其他国家走相反的政策方向,毕竟欧洲、日本等已经实行了负利率,这种情况下美国再加大利差的可能性不大。
“从整个世界经济看,难寻明确的增长亮点。即使美国还有一些创新,但它的增长率仍然很低并且不稳定,其他经济体也都处在风险较大的状态,各国政策都在进行相应调整。”魏民指出。
不过,虽然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已成事实,但全球经济崩溃并非不可避免。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刊文称,全球决策者需要统一立场,通过超国家机构共同努力,在更广阔的战线上协调货币和财政再膨胀问题,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
这当然不容易。仅仅是极尽所能地保障美元垄断地位的美国,为了维持其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实力会进行怎样的地缘经济战,就会令国际金融市场的供需格局变得难以合理预测。
但这仍是“治标”,要论“治本”,还得从确立新的增长动力入手。在徐洪才看来,传统驱动经济增长的科技、产业、规则体系等都已经动力不足,而新的驱动力又尚未形成或完善,在新旧交替的“断档”时期,坚持寻求技术突破,从供给侧进行创新驱动,无疑应该成为全球的共识。
当然,地缘政治的风险让人十分担忧,世界各国必须合力消除这些危险因素。(记者宦佳)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