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几年召开时间最晚的一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一位参会央企人士告诉记者:李克强总理对会议专门作了批示。
比往年略晚,1月15日至1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总结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提出“十三五”工作思路,部署2016年工作。
央企负责人会议,历来被视为央企这艘巨舰下一年度的航向标。会议公布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一直被外界视为为未来一年央企改革定下的基调。
颇有意味的是,2015年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时,央企总数还是112家,如今已变成106家。而12年前国资委第一次召开央企负责人会议时,这一数据是196家。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企利润滑坡、国企改革深化之际的2016年,央企该怎么干?
2016年央企头号任务:提质增效
——2015年,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
“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会议要求2016年央企做好的头号任务。
“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稳增长形势最严峻、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总结2015年工作时称,由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断崖式下跌,2015年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效益同比下降6.1%。
据媒体公开报道,央企利润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央企的效益降幅由2015年1到2月的32.4%收窄到年底的6.9%。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7%,106家央企中有99家实现盈利。
尽管绝大多数央企都交出了盈利的成绩单,但整体来看,央企经营业绩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明确指出,企业工作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李克强总理指出,央企首先是企业,效益下降已经成为央企当前的突出问题。这其中原因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做具体深入研究。
从2015年央企负责人会议提出的“全力以赴保增长”到今年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央企头号任务的变化,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读道:“不是盲目追求效益,而是追求有质量的效益、有水平的效益。”
提质增效的抓手在哪里?此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也提出,2016年央企要从做好增量、盘活存量、管理提升三个方面要效益。从已经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的央企来看,几乎都将提升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如中国电信提出持续强化精确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稳价报价增效、降低成本增效、利用新增长点增效、开辟“一带一路”市场增效。
处置“僵尸企业”明确“大限”
——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大震”
会议披露的信息显示,国资委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主体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国资委主任张毅(编者注:2016年2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任命肖亚庆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免去张毅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职务)的讲话中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措辞堪称严厉,他提出,“要以攻坚克难、动真碰硬的精神积极推进”。张毅表示,(处置“僵尸企业”)是绕不过的坎,是必须做的手术。会引起一些震动,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碰硬,按要求把工作做好,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来的“大震”。
对处置“僵尸企业”的措辞如此严厉,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处置“僵尸企业”)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随着各项改革的纵深推进和落地实施,足以表明国企改革与发展从“关键之年”进入到“阵痛之年”。
对于具体落实,国资委明确集团公司是处置“僵尸企业”的责任主体,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务实管用、可操作、可检查的基本要求,一企一策具体确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
王志刚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实操时一方面要敢于断臂,一方面招数要想得细一些,风险要想得足一些。”
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改革”
——该管的绝不缺位,不该管的绝不越位
在国企改革1+N的顶层设计陆续出台的背景下,外界普遍分析认为,2016年国资国企改革已进入实质破题阶段,将直触利益调整,挑战堪称巨大。
此次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首次明确提出“自身改革”的表述,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的操盘者国资委将对自己“开刀”提上日程。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履职边界,该管的要科学管理、绝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绝不越位。
多位央企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去行政化”是他们对改革现行国资监管体制的主要期待。如何才能去行政化?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国资委自身变革涉及四个方面:“定职能,国资委的职能是管资本而不是管经营;定边界,明确自己的履职边界,不能越位;定权力,明确自己的权力有多大,该管什么;定编制,从与政府机关类似的机构设置,转变为依据职能制定机构设置。”
此外,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工作部署在2015年涉及国企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中都有提及,在此次会议上再次提及并不意外。
记者从国资委内部获悉,此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明确的国有企业改革“十项试点”: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中央企业兼并重组试点、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在2016年有望在相关企业趟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路子。
一位参会央企人士对记者表示:国资委明确要求我们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强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
对于颇为敏感的防范国资流失的问题,此次会议给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监督作用、切实增强监督协同性、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早在2015年12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对央企监督检查情况汇报时指出,对发现问题要抓紧处置、整改落实,对违规经营和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确保国资安全和效益提升,使央企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提出18条意见,要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持出资人管理和监督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出资人监督。健全国有企业规划投资、改制重组、产权管理、财务评价、业绩考核、选人用人、薪酬分配等规范国有资本运作、防止流失的制度。
西部某省国资委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地方政府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将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作为2016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王学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资产囿于目前传统体制可能产生“流失”问题的风险在于:一是对现有资产评估的问题,二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确立怎样的股份制公司创建原则,三是缺乏专门有效的外部监管机构及科学的监管方式,四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员工层的作用。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建议:“在整个国企国资改革中,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坚持公开透明、符合程序的原则,而要做到公开透明、程序完整,需要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完成运作,利用公开市场可以避免非公开交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列入年度重点工作
本次央企负责人会议强调要推动“双创”平台建设。“搭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和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将“双创”工作列入央企年度重点工作,也属首次。
创新创业并不是小微企业的专利,《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过去一年采访过的多家央企一直致力于通过内部营造创业生态迸发生产力,尤以科技类央企居多。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为例,航天科工研究制定了鼓励和扶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开辟线上、线下“双创”园区,数百个“双创”团队活跃在集团内外若干技术创新领域。
据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介绍,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密切协助国资委、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等政府机构推动智能制造、中国工业互联网标准验证及推广、互联网+行业产业,以及建设央企“双创”平台和清理“僵尸企业”等公共服务业务。
此外,在“一带一路”、“央企反腐”等工作要求下,推动国际化经营、加强国企党的建设两项任务被国资委列入2016年央企任务清单,也属题中应有之义。
一位央企国际市场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和以往国资委对央企“走出去”工作部署相比,今年略有新意的要求是:“抓住当前资源价格低的有利机遇,加大跨境能源资源并购和开发力度,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