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贾樟柯曾经拍过一个短片,叫《陌生并不存在》,讲述三个有着同样爱好的年轻人依靠社交软件找到同类,相识并化解孤独的故事。贾樟柯认为社交软件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介质,使年轻人接触面更广,更容易找到同类,因此也能在集体的归属感中缓解现实的不安。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微信号(chinaumu520)发布了一项题为“你的寒假都被什么承包了”的调查,同学们的反馈也证实网络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期末考试前心心念念的“回家和亲朋好友团聚”,不经意间变成了“换个地方刷手机”,的确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发明之前,人的交往范围非常狭小,无非是各个年龄段的同学以及因血缘地缘关系结交的好友。严格说来,这些好友并非出自我们的选择,而是机缘巧合安排大家走在了一起。父母都曾说过,那时候交个笔友是件时髦的事,因兴趣结成好友更是少之又少。网络时代则不然,我们可以尽情寻找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通过光纤和无线信号走到一起,甚至迅速成为现实中的朋友。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软件的出现淡化了现实生活交集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把交友的“触角”伸到四面八方,因此年轻人将时间花在网络社交上是可以理解的。
社交软件使认识陌生人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与现实中好友的距离。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好友出游所见与一日三餐尽收眼底,耗费较多时间成本的见面似乎不再是必须的。从前的车马、邮件都很慢,而现在借助社交软件一天可以浏览数以万计的信息,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构筑新型的人际关系。
然而在本质上网络的发达仅仅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收发信息的数量,在社交软件上可以认识业界大牛,可以与偶像搭上话,但这些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情感最终要在现实生活中安放,恋人只有面对面才能激发荷尔蒙,社交圈子的整体素质也是在自我提升后才会改变,而非无本之木般结交牛人,期望以此获得成功。换句话说,社交软件不可能改变人际交往的“质”,它只是手段的更新,现实层面的交流是不可替代的。
“换个地方刷手机”并没有太多值得指责的地方,毕竟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网络社交的繁荣至少带来了表面的热闹。但社交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手机的奴隶,那么再发达的网络技术也是无益的。“刷手机”对于人际交往的利弊,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如何在虚拟和现实中找到平衡点。
有人说社交软件将人的生活割裂,有关好友的绝大部分信息对自己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说法虽有些偏激,却指出了专注于自己现实生活的重要性。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青春是我们冲锋陷阵的资本,生活如此多骄,应该让网络和社交软件来发现更好的生活,而非替代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