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26视察北京两周年。两年来,京津冀在交通、生态、产业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取得不少成果,未来如何下好“三地一盘棋”势必将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十三五”的一部重头戏。作为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前不久印发实施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张大交通网在三地铺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交通毫无疑问地扮演了先行官的角色。过去两年,一张规划中的大交通网在三地逐渐铺开,涉及铁路、公路甚至机场和港口。
为推动交通一体化,2014年8月,交通运输部成立了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亲任组长;三省市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也分别成立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协作领导小组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联席会议机制。如此高规格的领导小组,为三地互通“清障”。
目前,多条铁路线获批、开通,包括开行燕郊站至北京站动车组临客列车、津霸客专、霸徐铁路等。另外,在打造以北京为中心的50-7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轨道交通圈”中,首条区域内快线确定为平谷线,该线路还将成为京津冀区域快线的样板,有望方便百余万人出行。
在道路建设方面,京昆高速、111国道、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G111二期工程、密兴路二期、徐尹路二期先后建成通车。与此同时,京津冀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革实施,平谷至三河、蓟县等3条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139条地面公交线路与天津、河北五城市实现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京津冀交通建设还将提速,“按照规划,将加快推进京沈客专、京张铁路、京霸铁路等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京唐城际铁路,同步推进星火站、清河站、新北京东站、丰台站及新机场轨道换乘中心等铁路枢纽节点的建设,推进平谷线等市郊铁路建设。当然,随着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北京将完善首都机场陆侧交通系统,逐步形成‘一市两场、一体协同’的发展格局”。
跨区域环保协同碳交易尝“先”
过去的两年中,“环保”二字与京津冀紧密相连。一方面各界对于环境改善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三地不断提高环保、治污标准,另一方面,环保产业也将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当京津冀环保产业遇到了碳交易,二者一拍即合率先衍生出了跨区域碳交易这一市场。
北京、天津被选做了我国首批碳交易试点城市,并一直维持着相对稳定的交易状态。而后不久,北京、河北开启了全国首个跨区域碳交易试点。“碳交易只有打破限制,实现跨城市交易,才能充分发挥其带来的减排作用。”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如是说。“创建跨区域统一的碳市场,用‘市场之手’推动节能减排,协同推进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这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苏明山说。
截至目前,北京和河北承德的跨区域碳交易试点已运行一年。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北京碳市场已累计实现京冀碳汇交易7万吨,碳汇项目的业主创收超过250万元。有多位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可否认,这一进展对于我国跨区域交易模板的京冀来说并不够理想,交易的活跃性不高。不过,业内表示,随着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启动进入最后一年的倒计时,国家层面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尤其是碳排放权配额确定后,势必会成为京津冀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动力,倒逼地方政府不再给逃避碳交易的企业撑“保护伞”。
产业疏解带来重构新机遇
产业疏解,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关键词。今年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数据显示,目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已经从五年前的75.5%提高到了79.8%,这侧面显示出,传统工业淡出京城的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在业内人士看来,北京提出的“关停并转”也正代表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面对的四种命运,引导着区域工业新版图形成。
“污染企业不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名义转移,必须就地关停。”这是各级领导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事实证明,北京工业产业中,高污染类的企业也确实难以走出京城。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根据本市发布修订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过去五年,北京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1.3万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1006家,退出低端市场228家。
不过,疏解、重构并非完全零工业,相比关、停,人们对京津冀的工业更关心的还是并、转。那些借助这次机遇疏解、转型,寻找新出路的工业企业,或许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大潮后的赢家。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底,东城区委书记张家明曾透露,东城区的工业企业已经全部完成了外迁,包括航星机器制造、元隆皮草等12家。业内表示,实际上,通过北京的疏解,天津、河北也能共享到更多优质资源,重塑当地工业结构,加速退出低端工业,未来,只有那些告别高污染、高耗能,结合京津冀创新优势,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留下来的高端制造业才能不被淘汰。(肖玮蒋梦惟)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