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傅云威曹筱凡
伴随中国两会在即,外界再度围绕所谓中国经济减速拖累世界之类的话题展开热议。“中国经济拖累论”者倾向于在“中国经济拖累了世界,还是世界经济伤害了中国”这类命题中,做二选一式的判断,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近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本质上是个伪命题。
当前,全球经济整体走软的背后,是欧美经济深度调整、去杠杆化过程延续、需求低迷、全球经济经历再平衡等复杂过程。这里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问题,很难一言定论,不宜做简单刻板的判断。在不少领域,中国经济不是危机的输出者,而是多重压力的吸纳者和最终承受者。
以此角度观之,与其说某些经济体受到中国经济的拖累,倒不如说中国与之休戚与共,同为全球价值链条上的一环,在这场源自西方的危机中,共同迎接转型考验。
相关数据也不支持中国经济拖累世界的说法。当前,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30%。尽管进口增速放缓,中国大宗商品进口使用量却并未减少。此外,去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
在全球价值链条中,中国正在经历由大宗商品进口大户向消费品和服务大客户的跃升,正在经历从世界工厂向全球终端市场的重大嬗变。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瑞银高级经济顾问乔治·马格纳斯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加之推进结构改革等因素,中国正向全球经济输出“新红利”,即使中国经济增速比以往稍低,对外界也不会构成麻烦。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时代,中国与世界经济早已融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格局下,各国应当在改革之路上推陈出新、自强合作,而不该抱有“都怪你”的心态。
实际上,中国经济远非某些人描述的那么悲观。2015年,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6.4%,创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服务业已占GDP的50.5%,比制造业高出10个百分点。中国在经济增速比上年下滑0.4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实现城镇就业增加1100万人,比上年多增了30万人。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经济减速与结构优化同步,旧行业消失与新业态崛起并行,产业更迭与就业扩大伴生。这幅复杂而鲜活的图景,正是中国经济吐故纳新的新常态、新现实。正如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爱德华兹所说,不少被外界匆忙解读为“中国经济崩溃”的迹象,恰恰是中国正在实施转型的力证。
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未来的中国经济将更富有机遇。英国咨询机构普雷钦研究公司的统计显示,中国2015年的风险投资总额高达370亿美元,是前一年的两倍,创下历史新高。这家公司认为,更加注重创新和增长质量的中国,正在对美国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带来挑战。
一个最基本现实是,以当今中国经济体量、市场开放态势、社会改革共识、全民创新热情和政府调控效率,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全局性危机和衰退。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回顾过去数十年历史,中国经济一路走来,听惯了危言耸听,看淡了冷嘲热讽。今天的中国有更大自信和定力,倾听不同声音,包容不同观点,也有更大能力,妥善应对各种“崩溃论”、“拖累论”。
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外界与其纠结于究竟谁拖累了谁,不如放弃零和思维,研究如何借助二十国集团等合作平台,与中国一道调校全球协作,对接产能合作,为加速全球经济复苏凝聚更大合力,激发更大动力。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