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浙江文化馆人探索供需对接机制让文化产品“适销对路”
浙江省文化馆派出舞蹈专家为“辣妈宝贝”舞蹈队量身定制舞蹈作品
颜苗娟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输送”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群众既唱不了主角也当不了裁判。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文化馆在供需对接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涌现了杭州市“你点我送”网上预约配送服务、嘉兴市“文化有约”服务平台等文化供需创新实践,有效推动了浙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如今,“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已成为浙江各级文化馆人的自觉行动。
搭建平台,畅通需求表达
文化产品能否“适销对路”,了解需求是关键。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文化馆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渠道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把文化服务的选择权交给群众。杭州市文化馆依托杭州群众文化网积极开展定向配送服务,在网站上推出演出、培训、电影等配送节目菜单,基层单位只要网上点击就能预约,把“点播权”和“选看权”交给群众。舟山市文化部门依托网络技术,推出了“淘文化”公共文化交易平台,把主动权充分交到群众手中,实现了文化服务网上淘宝。丽水市文化馆设立了农村文化礼堂“文化订制”服务中心,由基层文化订制员负责“文化订制”的宣传和基层文化需求的调研,及时将“文化订制”诉求反馈到服务中心,中心再进行订单分类、资源整合、调度,落实服务项目,为基层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
为提升资源利用率,浙江省各级文化馆认真梳理各类社会文化资源,将全社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制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配送目录,根据群众点单开展定向配送服务。嘉兴市“文化有约”服务平台整合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文化系统以外的公益性文化场馆资源,目前正向县(市、区)公益文化机构延伸。此外,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固有资源”满足不了订方要求时,浙江省各级文化馆还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进行“资源创造”,以满足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比如,浙江省文化馆派出舞蹈专家为嘉善洪溪村“辣妈宝贝”舞蹈队量身定制舞蹈作品。
在供需对接服务模式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它将选择权交给社会,在互动过程中,既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沟通不畅的问题,又提高了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舟山“淘文化”网实行“百姓点单、政府买单、团队竞演”的模式,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由政府垄断的局面,实现了文化产品供给多样化。丽水市文化馆则在村歌订制过程中,根据村民需求,调配了全市30多位词曲作者及歌手,还通过网络寻找到合适的音乐制作人,共同完成服务项目。
反馈纠偏,提升服务质量
供需对接服务模式的效果好不好,还需听取群众反馈。为此,浙江省各级文化馆建立了一系列有群众参与、切实可行的反馈纠偏机制。杭州市群众文化网设置了“你点我送”反馈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就配送的项目做出评价反馈,也可以提出建议及个性化需求。舟山“淘文化”网设置了“好评”“差评”和“评价意见”以及“民星团队”“民心节目”栏目,文化主管部门根据演出效果和群众评价,对“好评”较多的产品和服务下拨一定的激励资金。
此外,全省各级文化馆还邀请群众和媒体,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价;组建有关专家咨询机构,对取得政府公益性文化活动承办权或获得政府资助的社会文化机构、文化活动项目,做好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确保政府的投入和资助的有效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绩效水平。
社会参与,满足多样化需求
文化的大众性、公共性、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政府的文化工作必须面向全社会,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来参与。浙江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的政策,令可供选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杭州拱墅区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打造文化项目、研究文化课题等形式全面参与文化活动,拓宽了文化服务的社会基础。嘉兴市出台了《嘉兴市“文化有约”项目资金补助暂行办法》等政策,使一些社会力量兴办的文化场馆、文化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实现了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舟山市出台了《舟山市公共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实施办法》,吸引了各类民间文艺团体和一批投身文化产业的企业参与文化建设。一些相对小众的文化团体也在“淘文化”网上开起店铺,令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现在除了政府买单的“市民大舞台”和“百团百艺进文化礼堂”,当地企业、社区自掏腰包买服务的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