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央宗和村民一起开荒劳动。 德吉央宗供图
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八点半,年轻的德吉央宗还在为村民户口的事儿忙碌着。来村子五年了,从大学毕业在西藏拉萨曲水县才纳乡白堆村当大学生村官开始,如今已经是村民离不开的主心骨、村支部书记了,27岁的德吉央宗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白堆村。
每天早上起床后一直到太阳落山,德吉央宗总是忙个不停,村民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得找她,渐渐的,时光过去了5年,德吉央宗已经离不开白堆村,村民也视她亲女儿。
五年前,德吉央宗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到曲水县才纳乡做大学生村官,刚来到村子时,走几步路就是满鞋子的土,下雨了、雪融后,房子还漏水。5年时间里,为了让村民摆脱贫困,德吉央宗带领村民建了文化室、卫生室,成立合作社帮助村民致富,5年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她把一个贫困、落后的边远村落建成了现代新农村。现在的白堆村前面是铁路,后面是高速公路,村民还住上了安居楼房,不仅如此,村民还越来越爱文化生活了。
今年,德吉央宗已经27岁,忙得顾不上谈对象,她还打算在村里待3年,继续做好村民心目中的好村官,因为她要带着村民实现全面小康的愿望。
融入村民 同吃同住察民意
大学毕业后,德吉央宗从村官开始做起,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挑重担。
“融入村民,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才能知道他们想什么。”
2011年,德吉央宗正好赶上全乡实施的高速公路沿线安居工程提升改造工程,她跟领导一起走村入户,一户一户拿皮尺按照标准测量划分房屋面积,工作中,什么重活累活她都抢着干。
“以前村子没有固定开会的地方,村里组织开会只能在巷子里一起站着或者坐在地上开,风一吹,全是灰尘。”德吉央宗说。
村里人爱跳舞,特别希望有文化室,于是她调查民意并撰写“项目文本”递交到政府手上。
今天,白堆村每家每户都盖起了漂亮的安居楼房,还实现了村组文化室的全覆盖,从2012年开始,白堆村8个村民小组陆续都有了组级文化室。
回忆来到村里的每一天,她深有感触。“没有固定工作日,没有固定休息日,却感到很幸福。”虽然家里就在拉萨,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三年间,过年过节只能在家待一天,“过节也要和村民一起热闹。”德吉央宗来到村里后,村民的文化生活开始大变样。在七一建党节时,德吉央宗组织群众参与庆祝活动。德吉央宗供图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前只有旺果节时候才会一起跳舞,现在文化生活丰富多了,藏历年、三八妇女节、百万农奴解放日、七一建党节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在一起庆祝。”德吉央宗告诉记者。
其实德吉央宗出身在拉萨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如果说选择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她可以选择在父母身边至少在拉萨的县城,“为何会选择到农村里当村官?”记者问到。
“父母曾说,想当好干部,必须从基层干起,还要能吃苦,和老百姓同吃同住才能体味其中苦乐,才能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德吉央宗笑着告诉记者。
“都是党的政策好,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福利,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农村,我就没有这么广阔的舞台施展手脚。”德吉央宗用5年的时间见证了白堆村的脱贫路,白堆村连续5年获得“平安村”荣誉称号,村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不能离开 我得看到村民们全富起来
其实,在西藏,像德吉央宗一样到“基层”锻炼的大学生青年很多,可是一待就是五年的却很少,在农村,德吉央宗却越发觉得,工作做到了村民心中那份成就感会更强烈。
“刚开始来到村里不适应,苦恼过,悲伤过。”德吉央宗说,村里生活条件很差,也有来自拉萨其他地方的扶贫攻坚工作队青年干部驻村。“他们待一年就回去了,我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我不能离开这里。”当她体会到帮助村民解决一件件大小事的成就感时,就再也没有离开的念头了。
“后来,我和家里人说,有可能会在村子里待更久,虽然他们都支持我的决定,但让我考回拉萨,可我已经喜欢上村里。”
德吉央宗也是驻村工作队成员,同时还是白堆村“两委”班子成员,她力争做到在群众最“盼”的问题上出实招、在群众最“想”的问题上见行动、在群众最“急”的问题上抓整改,走村入户、结对帮扶、了解民情民意。
在2010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后,作为政策宣讲员的她,深入全乡三个村22个村民小组一个个宣讲政策,因为政策刚出台又为试点,有很多惠民政策只能在试点年(2010年)享受,为此她专门做宣传板用通俗易懂的话写出,缴费年限、金额、享受到的养老金,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得到实惠。
在村里,贫困户一直是德吉央宗最关心的,年逾70的白玛“阿佳”家里电视坏了很久了,很想去拉萨买一个,德吉央宗得知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新电视送给了老人家。
过年过节,德吉央宗都会亲自去看望村里的贫困户,每一次去要么送新衣服,要么就是送新鞋子,正是因为这份牵挂,在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德央老师”。
聋哑小孩“贡桑德吉”在村里上学时基本不和同学玩耍,也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接受学习任务,看到他长期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德吉央宗担心孩子将来身心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
“表姐和表姐夫都是聋哑人,他们在拉萨生活,会手语,还会手工艺,他们生活过得也很幸福,我让他们能帮助贡桑德吉。”德吉央宗把孩子送到了拉萨的聋哑协会,并且让表姐亲自教他手工艺和手语,现在贡桑德吉已经变得很开朗了。
五年来,德吉央宗既是村里的书记也是村里唯一的“文书”,不管是村里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综治、维稳等各项工作还是工作队的工作都要形成文字材料上报。
刚来到村子,村委班子没有工作机制,德吉央宗从两委委员有事来村里办事,没事就在家的工作方式,到目前各个委员准时都上下班,逐渐建立健全村里的各项工作机制。
从以前压水井到如今的自来水,从以前传统的耕种方式到现如今的机械化耕种、从以前的土路到现如今的乡村路样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坚持的理由。”今年2月份,德吉央宗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曲水县县委书记彭飞跃希望她能回县里开展工作,德吉央宗“回绝”了这份好意。她说:“村里还有人没有脱贫,我的工作才开展了一半,不能中途离开,我得看到村民们全富起来。”
好书记好姑娘 促进汉藏一家亲
以前村里的老党员没有档案,她一个个都补齐,并且还使得发展党员的程序更加规范化,整个党员的档案也更加完善。因此,白堆村在她和“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也荣获多项奖。
村里是德吉央宗的“家”,更是她的“牵挂”,2016年,她还有很多事儿要做,她要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到户产业”、“异地搬迁”惠及到每户老百姓手里。
“村里有劳力,但是缺乏劳动器具,比如拖拉机。”
“村里的贫困。大部分是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导致的,这些都是暂时的贫困,我们可以帮助他们。”
“村里的懒汉们‘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作为书记首先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靠政府生活不如靠自己双手努力。”
在群众最盼的问题上,德吉央宗总会尽力想办法,一年下来,她总要向上级政府递交几次“项目文本”帮助村里的农民脱贫致富。
作为工作队成员的她,用短平快项目建设了白堆村5、6组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81户39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为保证白堆村组级活动场所,白堆村积极争取资金35万余元,建设白堆村5个小组的文化室并积极联系县级部门,争取修建文化室的经费。
作为第三批工作队副队长的她,争取项目经费建设了白堆村藏鸡养殖项目,并同村主任普布扎西一起到山南地区实地调研鸡品种,购买鸡苗、饲料、铁丝网等,亲自给69户每家每户发放鸡苗、饲料等,项目实施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近年来,曲水县才纳乡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因此才纳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乡也从昔日的贫困乡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富裕乡。
为了让村民的农业收入翻一番,德吉央宗自来到村里就尝试着改变村民种植农业的状态,他和村里的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与群众一起种树、耕田,深入田间地头,经常是徒步行走二十多公里,从1组到8组了解每组的作物长势、田间管理情况。
“主要考核每组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会不会有牲畜在地头吃庄稼。”每次去田地里,德吉央宗和其他组长一样,带着藏族农民自己做的“糌粑”做干粮,渴了就把田间水池里的水舀出来喝,“刚开始觉得水特别脏,喝水吃糌粑时都会有风沙刮来,后来喜欢上了这里就不觉得了。”只要工作有需要,她从来都不说一个苦字。
拉萨河南岸就是才纳乡,乡里的人们奉这条河为母亲河,不论田间灌溉还是饮用,都是拉萨河里的水。
“在我们西藏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一米以外只要流动的水都是干净的,到了村里我才体会到。”在村里,不管去哪里,德吉央宗没有把自己当作城里的孩子,去田里她也会席地而坐,和一个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
只要村里有矛盾纠纷,她积极主动去协调,一年下来,总有几次她得去调解农户人家的婚姻问题和夫妻关系,德吉央宗很在乎农村妇女和儿童的权益,在说服家庭和睦时,她总会尽可能地从孩子将来的发展上做夫妻之间的思想工作。去年,白堆村汉族人何崇海和藏族妻子边巴因为家里买一辆拖拉机发生了争执,要闹离婚,德吉央宗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和未来家庭发展上下功夫,说服了他们,德吉央宗说:“家庭的和谐就是民族的和谐,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关心我们西藏,支持我们发展,我们该树立和谐家庭、民族团结的榜样。”
德吉央宗在节日期间都会去给结对户慰问金。德吉央宗供图
“德央老师是我们的布幕(亲女儿)。”曾被德吉央宗帮扶过的村民大娃这样说道。
白堆村在德吉央宗到来后,五年间发生了巨变,这是她作为村里党支部书记为村民交出的一份答卷。每年藏历年举办的文艺活动、望果节、三八节等各项活动都是由她主持,群众吃什么她就吃什么、群众喝什么她就喝什么,她还经常性地帮助困难群众,送他们去医院并垫付医药费,给困难群众送衣服、买鞋子、送电视给白堆村,提起德吉央宗,人们总是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的好姑娘、好书记。(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