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3月15日电题:放大“智能”效应湖南谋求制造强省的路径
作者杨湘徽
当湖南的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将世界摩天大楼的最高泵送纪录从400多米刷新至632米、828米时,工程机械企业也如中了劳伦斯魔咒一样,在创造新高的那一刻迎来了经济的下行与转变。
“最高、最快、最耐用……那些都是过去可见的竞争。”3月11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IMS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表示,“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更多是不可见世界的竞争。”
在不可见领域里,工业制造拼的便是智能,让机器满足人类看不见的需求。湖南,一个中部工业大省,已运筹帷幄,开始寻求制造强省的新路径。
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
3月6日上午,北京。湖南省长杜家毫向媒体朋友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去年,装备制造业成为湖南首个万亿产业,这为制造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拾级而上。湖南正在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为此,湖南专门成立了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出台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推进12个重点产业、实施7大专项行动、打造制造强省4大标志性工程的“1274”行动,提出“一二三四”的推进路线,即围绕制造强省这一个中心,瞄准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两个目标,实施政府精准扶持、企业精细管理、员工精益制造三项措施,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奋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3月10日,上海。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款新型金属3D打印机FS121M在“2016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上全球首发。这款打印机打印的义齿、骨骼可直接植入人体,将智慧医疗技术推进一步。华曙高科已成为中国工业级3D打印的领军企业,而3D打印正是湖南未来五年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制造企业创新的加速器。
3月11日,长沙。三一集团联合美中两国智慧信息类专家共同研讨工业制造的转型路径。而会议室的旁边便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制造厂房。它是三一重工的智能平服务平台以及三一大数据中心,成为企业智能化试水的先行基地。
而同城的工程机械另一巨头——中联重科,正发力于环境产业、农业机械,并将新版块提升到与工程机械并列的高度。继2015年底收购意大利领先环保企业LADURNER之后,中联重科今年三月又收购湖南一家环保公司,环境产业战略风生水起。
不同方向的发声回归到一个中心。“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是奋斗目标。”3月15日,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谢超英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明了湖南建设制造强省的决心与方向。
谢超英也坦言,放在中部六省乃至全国而言,湖南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推进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过程中,既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也有我们的差距与短板”。
湖南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板?看似同样的现实,湖南却有不同的思考。
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现实
3月15日,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示范线——长沙磁悬浮快线正有序地在铁轨上来回试跑,不久将载客试运营。这已成为湖南乃至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在制造业领域,我省已有10个产业营业收入过千亿元,其中机械装备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电工电器等子产业都已跨入千亿行列。”谢超英清楚湖南的工业优势,闻名世界的除了轨道交通装备,还有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
更重要的是,湖南的制造业在核心技术上独具优势。“比如,中车株机研发的轨道交通领域功率最大的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泰富重工攻克了智能海上过驳平台、全智能无人化料场装卸运输系统等行业技术难关,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长沙长泰机器人通过实施‘危险品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基于物联网的工业乳化炸药智能自动化生产系统’专项,产品实现市场覆盖面的快速提升……”
但是,谢超英也不回避湖南制造向“智造”转型中的劣势。“产业层次整体不高,产业结构仍待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大多数领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两化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推进,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4.0突破并联推进任务艰巨复杂。”
湖南制造业的现状轮廓初现:既有领先的个体,也有偏弱的整体。
“创新驱动是制造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和关键一招。”在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看来,必须发挥湖南在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找准着力点,走出一条具有湖南特点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之路。
但湖南高层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这里历来不乏创新的基因与土壤。从近代左宗棠设立清政府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推进中国的洋务运动,到现在国内首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全国首条投入商业运营的中低速磁浮快线等新科技的不断刷新,湖南的创新“大片”从未停止上演。
官方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创新成功的示范效应几何倍放大,拉动整体经济的转型与提升。这既包括现有领先企业转型路径的示范效应,也包括培育新兴智能产业的示范效应。
加大力度强化示范效应
市场的分布犹如一个个神经元,企业越深入,对它的细微变化越能迅速捕捉到。“2012年前后是我们工程机械业的一个高峰。”一位从业人员的言语背后透露出此后行业的巨变。
中联重科应对巨变,通过加速海外并购、“跨界”发展来快速转型,成功地由一家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转型为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金融服务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表示,面对行业“阵痛”,正通过自身转型创新和对外“走出去”双向发力。
三一集团则借脑创新,于1月12日推出酝酿已久的三一众创孵化器——三一众智新城一期项目。目前,已有近50家智能制造和互联网领域的初创企业或团队入驻园区。“我们拟在‘十三五’期间孵化300家以上企业,完成年产值百亿元,打造中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最终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三一集团副总经理陆犇告诉记者。
两巨头同时也选择借“一带一路”走出去,将销售市场放在这条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上。
詹纯新认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的推进,企业有了更宽的国际视野。中联重科成为首批入驻中白工业园的中资企业之一。此后,中联重科和白俄罗斯当地的MAZ卡车集团公司合作,利用中国的工程机械技术和制造能力,与MAZ重卡底盘结合,用了7个多月研发制造出了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三种规格的汽车起重机和环卫清扫车。
领头企业的先行是一种示范,但政府选择更大力度地去强化示范效应。目前,湖南已有2家企业列入国家第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还首批认定10家企业为“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授予长沙雨花经开区“湖南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区”。
另外,截至2015年底,湖南已建成“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4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要让这些示范项目起到最大的拉动作用,湖南很清楚,必须加强跨企业、跨产业的深度合作,尤其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智能新技术的合作,让“智能”连接示范基地,连接服务创新,连接平台建设,让更多传统制造植入智能的基因。
“省政府出台的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把‘深入开展对接合作,扩大产业对外开放’作为九大重点任务之一。”谢超英详细陈述,“具体来说,制造业的开放合作从三个方面来推进:一是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跨界融合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引导优势制造业走出去,形成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跨国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湘设立研发、结算、数据、采购中心。”
谢超英并且透露,为加大投入力度,省财政会拿出50亿元设立相关产业基金,以此撬动500亿元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制造强省建设。预计到2020年,湖南将打造20个左右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12个重点产业产值年增12%左右,带动支撑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已然,湖南正在谋划多方位辅助、放大湖南的“智能”示范效应,用蝴蝶的翅膀扇动中国制造2025的风暴。(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