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区食药监执法人员查处“咕咕叫快餐”。
四川将出台规范网络订餐指导意见 三证齐全方能入网
大堂宽敞亮丽、干净整洁,这是成都“咕咕叫快餐”在“饿了么”网站上的形象,这为它带来每月高达2532的订单量。
开在偏僻小巷,不仅没有大堂,连桌椅板凳都没有,这是成都“咕咕叫快餐”现实中的形象。此外,该店还被发现冒用他人地址,在“饿了么”网站上成功登记。3月15日,在成都名不见经传的“咕咕叫快餐”被央视3·15晚会曝光。
当晚,成都食药监部门对该店进行了突击查处,这已是成都市食药监部门第二次对“饿了么”进行立案调查。同时,成都市食药监局称,将在近期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进行专项检查。四川省食药监局也将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网络订餐行业进行进一步规范。
央视曝光
登记信息不符“咕咕叫快餐”被点名
3月15日,成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咕咕叫快餐”登上了央视的3·15晚会。据报道,该店冒用他人地址,提供虚假照片,就成功注册成了“饿了么”的入网店。
据报道,这家快餐店在“饿了么”的登记地址为锦江区耿家巷,店家上传的照片显示,门面和大堂宽敞亮丽。而记者调查发现,该店的实际加工点在两公里之外的胜利巷,店内并无大堂,只有两间20多平方米的操作间。
针对媒体曝光,“饿了么”当晚回应称,将紧急成立专项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内的餐厅资质。3月16日,“饿了么”CEO张旭豪公开称其公司在资质审核和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就此致歉。
突击查处
3名小工转身就跑 负责人关机不露面
15日晚8点过,成都武侯食药监的执法人员赶到“咕咕叫快餐”的实际加工店看到,现场有加工制作盒饭的食品原材料、半成品和电脑等,店内只有3名送餐小工。经核查,店内的相关证照疑为伪造,该店涉嫌在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情况下,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
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其中一名小工拨通了负责人的电话。“没说几句,那边就挂了,之后打电话都是关机。”执法人员说。
就在执法人员准备对3名小工做询问笔录时,一名小工的女友前来接他,进门就大喊:“你们都上电视了!”很快,3名小工趁执法人员不备,转身就跑。“按照规定,我们不能扣人。”执法人员随后对该经营场所进行了取缔,并依法立案进行查处。
记者走访
开业两个多月 每月成交量两千余单
16日,记者来到位于武侯区胜利新村胜利巷8号附3号的这家加工店。隔壁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家店一直在加工盒饭,但不提供店内就餐,“最近生意一直很好,每天临近中午,就有小工骑着电瓶车到处送餐。”而据武侯食药监调查,该店从事网络订餐服务已有两月,每个月的成交量高达2532单。
记者在“饿了么”平台中查询得知,位于成都的“咕咕叫快餐”已无法打开,平台提示“商家信息有误”。
无辜躺枪
家具店老板:没想到以这种方式出名
“这明明是个家具店,怎么会登记成快餐店呢?”15日晚上8点过,根据在“饿了么”上登记的地址,成都锦江区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耿家巷30号。
这家名为“家具商店”的店面约20平方米,堆满了桌椅板凳等家具,老板姓徐,在此开店已有18年。“我们这一排店面燃气都不通,怎么可能开饭店。”15日晚,直到见到执法人员,他才知道自家门店地址被人冒用注册快餐店,“没想到以这种方式出名了。”
官方通报
不审核资质“饿了么”曾被调查
16日,成都市食药监局通报称,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咕咕叫快餐”在“饿了么”网络平台上违法提供餐饮服务情况属实。目前,食药监部门已对此事进行立案调查。
通报还说,去年以来,成都市食药监局陆续对监管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进行了约谈,向经营者强调网络食品销售的风险并宣讲新版《食品安全法》。今年1月,成都市食品药品稽查总队曾在调查中发现,“饿了么”、“外卖超人”两家第三方交易平台涉嫌未审查入网餐企的经营资质,针对这一违法行为,已进行了立案调查,案件正在办理中。此次媒体再次曝光了“饿了么”涉嫌存在违法行为,两案将并案调查。
下一步,成都将启动针对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专项检查。检查重点包括: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是否持有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经营行为是否符合餐饮服务食品操作规范,以及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是否履行其法定审查义务。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食药监局即将出台《关于对加强第三方平台网络订餐管理的指导意见》,对网络订餐行业进行进一步规范。
《指导意见》拟规定,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餐饮单位除均应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外,第三方平台还应取得通信管理部门颁发的《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入网餐饮单位还应取得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
消费提醒网上订餐 要核实餐企是否证照齐全
成都食药监执法人员提醒,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订餐时,首先要核实入网餐饮企业是否具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其次,如果条件允许,消费者最好到实体店查看餐饮企业的卫生环境,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图片和店主的介绍。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柳锋实习生罗田怡摄影张磊实习生庞琪
立/即/评
净化“饿了么”生态先除“信息饥饿”
朱昌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咕咕叫快餐”,却以“问题餐馆”的身份登上了央视的3·15晚会。更关键的是,此次被曝出的问题很可能并非只是个案,而是具有行业普遍性。在最新的食品安全法中,虽然已明确要求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要对入网经营者实名登记,但事实证明,单纯依靠网络餐饮平台的自觉,很可能令这一责任承担空置。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面对网络消费的日益勃兴,执法监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即在于脱离了传统的“实体店”模式,如何准确掌握线上线下的市场信息。
因此,在“饿了么”事件曝光后,常规性的处罚、立案调查之外,更有必要思考的是,如何令网络消费市场的信息充分流动起来。
网络消费平台本身并无任何原罪,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业态,其存在的问题不应被夸大和妖魔化。但正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却不容有丝毫的回避。无论是网络平台自身,还是执法监管部门,都有必要从治理责任、监管方式等方面重新适应这种新业态。而从目前来看,其中最为关键的,恐怕还是打破在监管者与网络平台运营商和线下经营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告别了“信息饥饿”,“饿了么”们才能实现更健康的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