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恩一 编辑丨米利暗
(资料图片)
七月气温火热,但昨天这个热搜却看得人手脚发凉。
一个18岁的农村女孩,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
寒窗苦读十二年,她考出了601分的好成绩。
谁知,她还没来得及去到心仪的大学,就在家填志愿的时候被残忍杀害。
杀她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杀一个刚刚高考完的孩子?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案件,却处处看得人扼腕叹息,惊叹人性之恶。
美好的人生,戛然而止
7月1日,河南洛阳的一个山村里,女孩月月正独自在家填志愿。
父亲去外面打零工,母亲回娘家照看外婆,这个下午只有月月一人在家。
今年考了601分优异成绩的她,郑重地填好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是她梦想已久的河南最出名的那所学校:郑州大学。
刚填好志愿,月月就听到有人敲门,是同村同姓一位五十多岁的单身汉冯某民,人穷又有残疾,哀求女孩帮自己干点农活,打扫下卫生。
天真善良的月月拿着扫帚去了,却再也没回来。
几个小时后,月月母亲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空无一人。
她直觉出事了,门大敞开着,孩子的手机、电脑、学习资料也都在床上放着。
她问遍了全村,甚至与冯某民擦肩而过时还问过他有没有看见过女儿,冯某民矢口否认。
最后,母亲在离家不远的废弃窑洞里找到了女儿。此时月月躺在地上,早已没了气息,身上被盖了一块塑料布,头上还有一个大窟窿。
母亲心在滴血,痛不欲生。
〓 事发的废弃窑洞。图源:澎湃新闻
案发当晚,警察顺着同村小孩“曾看见冯某民和月月一起在窑洞打扫卫生”的线索锁定了冯某民,并将其抓获。
被抓后的冯某民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没人想得通,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让一个同姓伯伯,残忍杀死一个看着长大的、即将进入大学的优秀孩子?
月月母亲称,冯某民是村里有名的光棍,平时在村子里大家谁也不跟他一般见识,都顺着他。
自己家虽是和冯某民属于同族亲戚,但素来没什么瓜葛,更无冤无仇。
目前警方尚未公布更多细节,但在多家新闻报道里,女孩家一位亲戚站出来说出了杀人动机:
令人难以置信的两个字:
嫉妒。
没错,就是嫉妒,那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最简单却最恶毒的嫉妒。
同样身在农村,明明是同姓还是同辈,两家相隔不过百米。
凭什么别人家娶妻生子,有儿有女,女儿还这么争气考了600多分,光宗耀祖。
而自己却残疾在身,家里没钱不说,五十多岁了连老婆都娶不到?
这种嫉妒日夜泛滥,让冯某民心理扭曲,最后“抽刀向更弱者”——一个大男人将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拖到窑洞里暴力残杀。
事情上了热搜后,全网一片愤怒震惊,扼腕叹息。
有人一句点评,看得千万人心酸不已:
“18岁和601分,哪个不是值得憧憬的美好未来?”
但就在一片哀惋声中,恶心的一幕出现了。
生活不顺,就可以杀人吗?
随着新闻更多细节曝光,有人开始同情凶手了。
“残疾,没工作,未婚,家中上有八旬老母,下有二十多岁的孤儿侄子。”
有人将冯某民的命运描述成“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
明明是杀人犯坐牢,却演变成了“惨上加惨”的悲情故事。
请问都是第一次做人,谁又比谁更容易呢?这也能成为杀人的正当理由吗?
有人则轻描淡写地站在中间,点评一句不痛不痒的话:
“女生无辜,但这男的也可怜。”
还有人开始恶意揣测,把事情往“男女关系”上带。
18岁的女孩尸骨未寒,网友却已经开始编造她和光棍汉之间的男女之事了。
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回到事件的受害者上,她才是最需要共情的对象。
考了601分的月月,高出了河南省一本录取分数线92分,这个成绩在全省排名大约在14000名上下。
而河南全省高考生有125万,其中理科考生约有51万人左右。
〓 月月的高考成绩排名。
在河南这样竞争激烈的高考大省,一个农村女孩考到前一万多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无数个每天5点起床背单词,熬到半夜才睡觉的辛苦日子。
意味着无数次挠着头皮痛苦解题,在一次次打击里爬起来继续学的坚持。
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经历过的人一定懂,从农村土瓦房里考出601这个分数,有多么多么不容易。
月月妈妈说,为了女儿能考个好成绩,自己高中三年都没有干活而是陪读,全家人都靠着爸爸在外打工的钱过日。
她是自己的希望,也是全家人的希望。
但这一抹希望,却最后以这般痛苦的姿态倒在了血泊中。
她努力了那么久,甚至没有看一眼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网友的一句评论看得人想哭:
“她越过了100多万人,却没逃得过那一个人。”
当有人同情凶手命运坎坷的时候,不要忘了,受害者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同班同学眼里,月月很爱笑,常常学习到很晚。
她在学习之余最喜欢看《红楼梦》,经常会跟班上另外一位朋友讨论,有时还会出一些关于红楼梦的细节小题让对方回答。
出分那天,月月还跟爸爸撒娇说自己想要一把电吉他当礼物,爸爸在工地和工友们看了一圈电吉他后说一把电吉他真贵啊,“但是闺女想要就给她买了吧”。
虽然在媒体的报道中,月月被简化成了“河南高考601分女孩”,但她不是一个符号。
她有着热爱的事物,有着支持她的家人,她是一个活生生的、虽然稚嫩却依旧奋力活着的人。
她满心幻想着大学后的生活,或许可以进个吉他社团,或许可以谈个恋爱。
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已经结束。
而媒体为什么要强调601分?
事实上,人们扼腕叹息的并不仅是一个高分学子的去世。
大家从601这个分数中窥见的,是一个农村女孩努力用读书改变命运的力量,是一个寒门举全家之力想让孩子往上走的梦想。
所谓极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于是你眼睁睁看着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培养孩子考上大学,全家人的日子眼看着就要苦尽甘来——啪,彻底破碎了。
想一想,当月月的父母收到郑州大学的通知书那一天,该是如何蚀骨的难过。
不可直视的人性之恶
这个案子看得人最难受的地方在于:
寒门好不容易出了贵子,尚未来得及面对世界更大的参差,就被农村自己人扼杀在了贫瘠的山沟里。
女孩借读书努力逃离贫穷、闭塞和愚昧,却逃不掉人性深处最大的恶。
人性最大的恶,是见不得别人好。
当优秀暴露在平庸之中,优秀就成了原罪。
19年时,陕西一户农家的儿子考出了超过一本分数线41的好成绩,全家人高兴得不行,也引来村里人眼红。
没过几天,这家人发现自家地里350多棵猕猴桃树,在一夜之间被人全部连根砍断致死。
本来还指望着卖掉猕猴桃给孩子交学费,这下不仅学费没了着落,就连种了7年赖以生计的树林也没了,本就负债累累的家庭走上穷途末路。
面对镜头,头发都白了的大爷绝望地抹眼泪:我也没得罪过谁,你为啥要把我害得这么惨啊?!
大爷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恶意是没有原因的。
在一些农村地方,看到邻居盖了高楼,有些人不会想自己也努力盖一座,而是在心里想:哪天一把火烧了才好!
还记得大衣哥吗?红了火了,飞黄腾达了,招来了无数同村人的羡慕。
这种羡慕逐渐演变成了嫉妒,而嫉妒演变成了恨。
所以同村人就像臭虫一样黏到大衣哥身上,要他的钱,闯他家的门,造他的各种谣,恨不得大衣哥明天就暴毙,他们才拍手称快。
类似的新闻数不胜数。
2013年,靠当挑夫养活三个儿女的“安徽女挑夫”汪美红当选为“安徽好人”。
她登上央视,感动无数人,慈善家当场发言要捐助30万。
谁知节目播出后,同村人因分外眼红而孤立她,平日里对她破口大骂,宗族也将其拒之门外。
一个母亲,为了孩子每天挑着上百斤的货物,在陡峭山路上无论风雨、不计寒暑地来来回回走了17年。
磨穿了120余双解放鞋、弄折了50来根扁担,终将孩子拉扯成人,自己也成了感动中国的名人。
本以为苦尽甘来,却因为遭人嫉妒而活得不如意。
她没法逃离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只能承受着全村人的排斥,对着镜头难过地说一句,
“宁愿自己没有红。”
互相嫉妒的普通人,就像一堆争先恐后想要爬出笼子的螃蟹。
如果见到一个螃蟹爬上去了,其余的螃蟹就会使劲地用自己的钳子把它拖下来,然后踩着它的背往上。如此循环,但最终没有谁能够成功爬出来。
螃蟹们的心理就是:如果我爬不上去,我就拉住别人,让别人也爬不上去。
这是一种可悲的底层互害,心理在贫穷和欲望中逐渐扭曲,最终两败俱伤,酿成悲剧。
人在面对别人的美好,向来会生出两种情绪:一种是羡慕,另一种是嫉妒。
但正如《东邪西毒》里所说,羡慕是酒,而嫉妒是水。
酒越喝越暖,水越喝越寒。
是要自己努力向上,还是把别人也拉进阴沟?
做人,就是做选择。
人的不幸固然值得同情,但绝不该成为犯罪的借口。
即使无法摆脱庸碌的一生,至少也不应就此堕入地狱。
愿凶手得到应受的惩罚,愿这个聪慧坚韧的女孩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