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割裂的世界里,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这一点体现地尤其明显。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互联网上可以吵得水火不容,起因只不过是一件小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我就看到这样一条微博。
名为@可乐沿海 的博主,收到一条投稿。
投稿人自述,自己高考完拿到了几万块的奖学金,本来想留着自己处理,结果却被爸爸拿走,用来交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投稿人认为,这是自己挣来的钱,爸爸没有权力支配,这种行为“好恶心”。
在这条微博下的评论区,前排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支持稿主。
有趣的是,同样是在这条微博下,转发区的网友却普遍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而且,双方都认为对方不可理喻。
东亚式父母,请停止PUA?
每个中国小孩都有一个和压岁钱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到只有一句话:“我先帮你保管”。
或许是触发了压岁钱的惨痛回忆,有人并不相信,这笔钱真的是用来交学费的:
孩子自己挣来的钱被父母挪作他用,这样的行为当然令人难以接受,假如这笔钱并没有被挪作他用,而是的确用在交孩子的学费上了,评论区网友的接受程度会不会高一点呢?
答案同样是:不能忍。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奖学金是人生中的第一笔收入(如果你没有把压岁钱也算作收入的话)。
自己挣来的钱,当然要凭自己的意愿使用。稿主父亲代替他支配这笔钱,越俎代庖,严重侵犯了孩子的自由:
很多人指出,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缺乏边界感。稿主已经高中毕业,即使没有成年,至少也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了,家长却没有给到孩子尊重:
当然,稿主父亲也并不是完全放弃经济支持,他表示每周会补贴300元生活费,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大约1200元。
这笔生活费,被网友认为太少:
不过仔细看原文,投稿人的奖学金交学费还有富余,爸爸说的是“每周再补贴300元”,所以投稿人每月的生活费肯定不止1200元。
对于支持这笔钱应该由稿主支配的网友来说,交生活费,显然不在“自由支配”的选项里:
学费和生活费,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来出的:
至于这笔钱的具体是用来储蓄、炒股,还是消费、购物,或者给父母“尽孝心”,都无可厚非。不应该被父母粗暴干涉、代行分配。
转发区:生块叉烧,好过生你
在评论区,点赞数靠前的评论一边倒地认为错在家长:
看到如此整齐划一的对父母的攻讦,转发区网友蚌埠住了:
通常情况下,微博评论区的主体是博主的粉丝,他们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在具体问题上很容易形成共识。
但是,转发这条微博的人,却不一定是博主的粉丝,甚至很可能是持相反意见的批评者,在这条微博下,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原博评论区,博主的粉丝普遍认为:孩子应该完全自主支配这笔钱,父母不应该干涉,父母应该更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自由。
转发区则从父母角度提出了另外的观点:孩子也应该体谅父母。
比起个人自由,转发区的网友更在意的是“责任感”这个维度。他们更多地把家庭看做一个完整的单元,用这笔奖学金的一部分给孩子交学费,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毕竟,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孩子花的都是父母的钱。
即使从个人角度来说,在享受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此,才算“权责对应”。
这笔钱,归根结底还是花在了稿主自己身上:
很多网友认为,最关键的并不是这笔钱应该怎样支配,而是双方应该而是应该相互尊重,认真沟通。
从稿主对父亲的态度看,双方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
马上就有人提出了灵魂拷问:如果好好沟通的话,稿主愿意拿奖学金来交自己的学费吗?
如果稿主坚持这笔钱不能拿去做学费,稿主父母是否有强制的权力呢?
绕来绕去,似乎又回到了“奖学金应不应该用来交学费/生活费”这个问题上。
支持家长的人看到的是爸爸每个月给1200块还要被骂“贱”:
支持稿主的人注意到的却是稿主被爸爸骂了:
……
尽管两派网友都只不过是在评论一则互联网留言,但这种观念的激烈对立,正在无数中国家庭中上演。
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来说,这当然不算什么问题,但大学生处在一个很微妙的阶段: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经济独立意识,但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经济独立的能力。
如何处理奖学金,或许就是大学生们关于经济独立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