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一向稳如泰山的碧桂园总部,最近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整队。
盖了31年房子后,碧桂园的地产主业被单拎出来成立地产集团,同时将机器人业务和地产业务平行,成立了科技制造集团,“老臣”莫斌和杨国强重点培养的“博士生”程光煜,分头负责地产和科技制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31日上午,公司开了会,大约到中午2点的时候,发文向全公司通知。”一名碧桂园内部员工对《凤凰WEEKLY地产》说。
按照碧桂园方面的回应,这样的架构调整,是为应对多元化业务协调发展。
几年前,规模房企就已经先后开始多元化布局。但从投入和规模来看,恒大、碧桂园、万科这三家龙头的量级,其他房企难以企及。
恒大和万科在前几年就已经完成了配合多元化的架构布局,5年前,恒大设立“地产、金融、健康、文化旅游”四个产业集团平行的格局;3年前,万科在上海设立开发经营本部,统筹地产开发。
不过他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恒大是为了资本操作,万科是为了收权。结局也截然不同,当然其中很多原因是在组织架构调整之外。
碧桂园虽然多元化开始的也不晚,但大规模调整架构,这是第一次。从调整方案来看,其更倾向于使架构更清晰。
此时加速发展多元化,跟抵御行业下行所带来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的压力。新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万科在这条路上走了10年,恒大汽车烧了500亿。如今房地产开发进入“薄利”时代,和10年前相比,容错度太低。
不过,碧桂园也许并不打算动真格。多位了解碧桂园的业内人士对《凤凰WEEKLY地产》分析,架构调整的背后其实是人事调动。
新掌门对集团“动刀”
过去很多年,碧桂园的总部架构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让外界印象最深的是频繁对区域公司和城市公司“动刀”,幅度最大的一次是2021年底,将106个区域公司减至65个,由此带来一轮大规模裁员。
直到今年碧桂园新老交接,二小姐杨惠妍上任,刀子转向了总部。
此次发文内容包括架构和人事两个方面的调整。
总部架构调整为:控股集团下设两大产业集团、两大业务板块。两大产业集团是地产集团、科技建筑集团,两大业务板块是新业务事业部、创新投资事业部。地产事业部设置六个职能部门:投资策划部、品牌营销部、运营管理部、招采管理部、财务资金部、人力行政部。还有两个事业部:海外及特区事业部、代管代建事业部。
此前碧桂园的总部架构是总裁办、6个职能中心和3个事业部。6个中心是财务资金中心 、招采管理中心 、人力与行政中心、品牌与社会责任中心 、风控审计监察中心、数字化管理中心,3个事业部是海外及特区事业部、新业务事业部、创新投资事业部。
对比之下,一部分原先属于职能中心的工作整合进地产集团和科技建筑集团,架构变得层次更多、分工更为明晰。按照碧桂园的内部发文,这样做是“以战略管控为主线、以精益高效为原则”。
随之而来是人事方面的调整:莫斌任碧桂园控股集团总裁、科技建筑集团董事长;程光煜任碧桂园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碧桂园地产集团CEO;丁杰任碧桂园控股集团副总裁、科技建筑集团总裁。
“因应行业形势发展变化,为更好地保障集团‘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将强地产属性的组织架构迭代升级为适配多元业务协调发展的新架构。”碧桂园方面对《凤凰WEEKLY地产》回应。
碧桂园新任董事长杨惠妍在正式掌舵之前,重点就在地产主业以外的多种业务,包括负责子公司的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推动博实乐教育集团和碧桂园服务上市,还有就是新兴业务。
在今年首次出现在年度业绩会上时,她再次强调自己的工作重心是新兴业务:“主要就是代管代建这类轻资产,还有科技建造。当下大部分精力除了把重资产做好以外,就主要投入这两部分,为公司中长期健康发展做铺垫。”
碧桂园代管代建业务布局已超过7年,科技制造从起步到现在也有5年。此次架构调整之后,代管代建业务纳入了地产集团,科技制造独立了出来。
比起代建,科技制造是真正的区别于房地产开发的新行业。碧桂园的科技制造业务始于2018年7月,彼时碧桂园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研发应用。去年6月,碧桂园将旗下建筑子公司和原博智林旗下的总包单位进行整合,成立了科技建筑集团。
杨国强对机器人寄予厚望,他在2021年7月份管理会议上曾说:“要全力以赴做好机器人建房的试点工程。从明年开始,我们全部用机器人建房子。”
多元化趋势
恒大和万科在配合多元化调整组织架构方面,动手比碧桂园早。
2017年3月恒大发文单独成立地产集团,总部调整为“地产、金融、健康、文化旅游”四个部分。
“当时恒大成立地产集团,是为了借壳深深房回A,把地产业务单独放进深深房,中国恒大几乎就剩下一个壳,当时内部管这个叫‘龙腾项目’。”一名恒大前员工对《凤凰WEEKLY地产》说。
万科过去多年都是“小集团、大区域”的架构,一线公司掌握足够的权限,后来出现了北方区域失误购买环京资产包一事,万科开始将地方权力收归集团,以便精细化管理。
2020年12月,万科将原属于总部的研究与开发专业公会迁至上海,后更名为开发经营本部,由张海坐镇,对地产开发业务集中管控、统筹管理,用万科的话来说就是“由‘地产总部’转向‘集团总部’”。
碧桂园本就是总部集权,如今设立地产集团和科技制造集团之后,最明显的效果是理顺了管理架构,地产和科技制造各有一个负责人,科技制造的工作流程可以少一些,直接向碧桂园控股汇报。
碧桂园方面对《凤凰WEEKLY地产》称:本轮组织架构调整,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业务布局和治理模式调整,提升集团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把控能力和各子业务板块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反应能力。
组织架构调整的方式上,碧桂园更接近恒大,集团是强管控的。
“恒大地产和恒大集团没有分开之前,地产集团作为总部,管理其他产业集团,总部接近2000人,当时恒大金融集团和地产集团明明是平级的,但金融集团的一些东西还要报到地产。调整之后,恒大就是‘总部’管‘总部’,大集体总部下面是地产集团总部,管理上更顺了。”上述恒大前员工说。
对于房企来说,新业务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恒大汽车投入超500亿,培养周期长,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恒大的倒塌。而万科到去年为止,培养了10年的商业、物业、物流园等新业务,成为其跨越新周期的钥匙。
万科和恒大的区别在于决策人对时机、资金、风险各种因素的把控,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始于房地产的上行周期。
只有在“黄金时代”,恒大才可能拿得出500亿造车,2017年万科携银团私有化物流巨头普洛斯时,交易总价高达约785亿元。这些数字在现在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恒大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仅168亿,万科去年一年的净利润才226亿。
“现在开发商想拿出几百亿砸在新业务上,已经不太可能了。”一名万科集团的员工感叹。
杨惠妍如此重视科技制造,看起来想挣脱行业下行的宿命,但客观条件实际很难满足。
碧桂园的科技制造盈利时间点还没有明确。2021年年初的时候,碧桂园总裁莫斌表示有望在2022年实现盈利。在最新披露的2022年年报中,碧桂园并没有说明科技制造是否已经盈利,仅介绍了已有33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超过600个项目。
好在有恒大和万科两块“石头”在前,碧桂园可以摸着过河。
或为新人铺路
碧桂园不可能感受不到新业务的拓展压力,如此大费周章的调整,背后的考量或许更多。
“个人猜测只是一个人事安排,为了给程光煜任职做准备。”一名碧桂园的前高层对《凤凰WEEKLY地产》分析。
“凤厂内部,杨国强对程博士评价很高,一直对他赞誉有加。”一名接近碧桂园科技制造集团的业内人士说。
右为程光煜,左为莫斌
莫斌出生于1967年,今年57岁,离传统的企业职工退休年纪只有3年,他陪伴碧桂园已经走过了11个春秋。
如今,由杨国强一手培养的新人准备走到台前了。
程光煜是碧桂园招募的第一个博士生,号称碧桂园“最强管培生”,拥有清华的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和北大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7年时间里历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助理、总裁助理、项目总经理、运营中心总经理、粤闽区域总裁等职,由杨国强和莫斌亲自选拔、带教。过年前,业内就盛传,程光煜就是莫斌的接班人。
程光煜的接班是有迹可循的。今年2月,程光煜接替了运营中心总经理和集团大运营工作实施小组组长的位置。在此前,程光煜不仅是集团的常务副总裁,还是投资策划中心总经理、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品牌营销公司总裁,同时是集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集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地产集团和科技制造集团平行之后,除了在碧桂园控股上还有正副总裁之分,在下设板块上,莫斌和程光煜分别负责两边,已接近平行,而且程光煜负责的地产业务是碧桂园的主业,是碧桂园的核心。
杨惠妍看似热心新兴业务,但她对地产开发的重视仍不可小觑。
今年3月的业绩会上,杨惠妍提到公司有一个研究一二线产品的“非常豪华、专业的团队”。4月,这个团队浮出水面,内部宣布成立集团产品联合研发小组,这个小组有1个组长、3个副组长和11个部门。
组长为碧桂园执行董事杨子莹,也就是杨国强的三女儿、杨惠妍的妹妹。3个副组长分别为程光煜、碧桂园总设计师黄宇奘、主席助理张锦棠。
碧桂园对进军一二线一直有执念,而且现在三四线的存货对碧桂园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今年碧桂园重启拿地,均落子在了佛山、太原、杭州3个重点二线城市。
2010年,莫斌刚从中建五局加入碧桂园任执行董事和总裁时, 杨国强送给他一幅字“生于忧患”。
当时房地产正值寒冬,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落地,全国楼市交易量大幅下跌,交易价格滞涨。
当年一同辅佐杨国强的“三斌”鼎力,只剩莫斌坚持到最后。
这一轮新的寒冬,程光煜能陪伴新主席一起跨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