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攀升至年内高点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徘徊在“1时代”,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4个月保持在近六年的最低点。值得注意的是,PPI与CPI的剪刀差始终难见弥合迹象。
在业内看来,这不仅释放了通缩信号,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断承压,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难题。而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进一步指出,要推行产能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CPI与PPI持续背离
今年以来,CPI走势呈温和上涨态势,在8月同比涨幅升至2%后,一度出现小幅回落,在多家机构预测11月CPI将与上月持平时,1.5%的涨幅着实超出了市场预期,食品价格季节性反弹成主因。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指出,恶劣天气是造成食品通胀超预期走高的主要原因,“11月北方地区多雨雪天气,影响了鲜菜、鲜果的生产和运输,鲜菜和鲜果价格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2个百分点”。此外,稳步增长的服务业消费价格也是托底CPI上涨的重要因素,在八大类商品中,烟草、医疗保健等商品价格今年以来一直走势抢眼,取代食品领跑涨幅。
而受到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大宗商品价格探底的影响,PPI刷新了连续45个月挣扎于负值区间的新纪录。余秋梅指出,11月部分工业行业价格降幅扩大,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价格环比分别下降3.2%、1.7%和1.3%,比上月降幅分别扩大2.2个、0.8个和0.6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加工价格环比由升转降,由上月上涨0.2%转为本月下降1.9%。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进入下半年后, CPI与PPI的剪刀差持续拉大,一度逼近8个百分点,创下了1994年以来最大差距,而这一背离态势至今仍未有弥合迹象,11月的最新差距为7.4个百分点。有专家指出,CPI同比增速小幅回升虽然增加了货币政策难度,但不足以形成掣肘,CPI与PPI背离放大形成的通缩风险才是当前主要矛盾。
市场企业双双承压
两项经济数据的持续背离不仅释放了通缩信号,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断承压。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CPI涨幅环比持平,并连续处于“1时代”,表明目前CPI暂处稳定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较低的通胀水平反映出一些通缩的倾向,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趋于保守。财经专栏作家肖磊也指出,影响通胀数据的因素是大宗商品价格和政府减税政策,在原油等商品价格没有企稳、政府税收政策未加码前,CPI上升动力明显不足。
居民消费承压,工业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工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PPI均挣扎于历史低点的同时,产品销路同样吃紧,“现在市场面临较为严重的供过于求,所以工业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压缩,企业成本和效益持续下降”。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
CPI上涨的同时PPI下降,揭示了当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产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市场价格震荡加剧。说到底,是生产需求减少最终导致市场需求减少。总体上看,CPI与PPI剪刀差的扩大,释放出市场出现通缩迹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给目前已经长期承担下行压力的我国经济再添新的“难题”。
去库存箭在弦上
要避免工业CPI与PPI的“喇叭口”越拉越大,止住PPI下滑至关重要,而在重化工企业集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化解库存成为当务之急。多家机构警示,如果过剩局面持续蔓延,不仅传统工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凸显。此外,产能过剩企业占据的资源会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在缺乏有效产出的同时又阻碍了新经济的发展。“化解产能可以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上去找多余产品的销路。”陈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同时加大扩内需的力度,以期国内市场能够主动缓解一部分供需矛盾。”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预测处处长祝宝良则强调,确保“僵尸企业”退市是托底工业的重要举措,“结合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督促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者破产退市,让有能力的企业把主业做大做强,是未来应瞄准的目标”。
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也对严控产能过剩产业做出了部署。具体而言,要求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