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刊文回应GDP增速被高估的相关质疑。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表示,目前一些关于我国GDP增速高估的观点,所使用的方法不够科学,资料不够完整,因而得出的结论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全球经济存较大不确定性,IMF也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外界普遍担心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经济增长对中国的依赖在加重。另外,在目前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还能保持7%左右的稳定增长,外界又对此有所怀疑,以至于出现各种各样的议论。
统计局强调GDP真实性
过去一年中,对于中国经济GDP增速的真实性讨论不断。
此前,有外媒文章认为,中国通过低估“平减指数”来实现GDP数据高估。
许宪春也直言,有的学者利用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速,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来推算整个工业增加值增速,并进而认为我国GDP增速被高估了。
另外,有观点认为,利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数据计算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过快,不仅比改革开放前大幅加快,也比发达国家相应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快很多,据此推断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被高估,进而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来推算我国服务业增速。
与此同时,GDP被低估的说法也不断。有观点认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统计核算方法的差异,中国经济的增速是被低估了。
早在去年中国经济三季报出炉时,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基金的新兴市场业务董事长麦朴思就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速远大于官方的统计数据。由于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经济的转型,经济中有很多东西在统计时并没有被计入。
国元证券 (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叶翔也有此种看法。叶翔认为,过去几年增长较快的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公司规模小、数量多,许多公司是过去一两年新成立的,在上一个周期根本不存在,即许多服务业公司的产值是从零到正数,增长速度是极高的,因此,如果完全沿用过去的统计方法,必定会低估真实的经济增长情况。
对此,潘建成认为,国民经济数据的统计,尤其是GDP核算是一个非常科学、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用个别指标与数字就简单下结论,进而推断与质疑。
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介绍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也表示,中国GDP核算采用了三步走的方法,即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随着更多指标的获取,会对GDP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和校准。中国公布的GDP是真实可信的。
结构变化大方向有两个
对于外界关注的用产品产量推算工业增加值增速问题,许宪春回应说,产品代表性严重不足。这种研究所选取的产品种类较少,并且煤炭、石油、钢铁等初级产品和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而各年出现的新产品被选中的很少。
因此,他认为,这种估算方法存在较大偏差,难以全面反映整个工业的增长情况。一般而言,由于新产品产量增长相对较快,这种估算方法会低估工业增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回落,传统产品产量增速回落幅度更加明显,采用这种估算方法就会明显低估工业增速。而在个别年份,由于代表性产品产量增长很快,这种估算方法可能会高估工业增速。
此外,对用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评估服务业增速,许宪春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有其合理因素。
有数据佐证,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大幅提高。从受教育程度看,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0.6%,而2014年已上升到10.7%。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懂中国经济呢?“看懂中国经济必须要看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化,了解结构变化的方向。不要浮在上面看经济的几个平均数,不要仅看自己熟悉的数据。例如,以前对于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的关注较多,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代表结构变化。”潘建成说。
潘建成进一步表示,结构变化的大方向实际上有两个。首先,从投资、消费的结构来看,要关注消费的贡献。从产业来看,要关注服务业,尤其是要关注目前发展较快的服务业,即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的服务业,IT、科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