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环保行业券商研究员预计,“土十条”的出台将带动市场投资热潮,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将在万亿元级别。不过,比起“万亿盛宴”的说法,部分土壤修复企业更担心混乱的场地调查市场。场地调查低价中标盛行,导致修复公司进场后,要么因数据不准确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甚至赔本,要么为了保证利润而不规范修复,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4月25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报告2015年度全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针对土壤治理,他表示将出台实施《土十条》。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土十条”被寄予厚望。长期以来,我国土壤污染呈现源多、量大、面广、持久、毒性强等特征,而治理成本高、难度大。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认为,由于立法缺失,土壤修复的产业政策、标准制定都没有明确依据,资金来源、修复主体、商业模式也不明确,污染企业和土地拥有者都没有修复动力。故业内人士都希望,“土十条”的出台至少能使土壤修复产业步入正道。
即将“起飞”的土壤修复市场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多位环保行业券商研究员预计,“土十条”的出台将带动市场投资热潮,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将在万亿元级别。不过,部分土壤修复企业开始反感“万亿”说法,认为这一数据描述是“不准确、不负责任”的说法。
同时,这些企业表示,土壤修复中最重要的前期环节场地调查被忽视,市场竞争无序,低价中标盛行,严重影响了土壤修复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万亿盛宴说法不负责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土壤污染防治成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他们就土壤普查、治理模式、治理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多个议案、提案。
资本市场则盯上了土壤修复行业背后巨大的商机。有研报称,待“土十条”等政策出台后,我国起步晚、规模小的修复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耕地修复、场地修复、矿山修复等项目众多。
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公布引起了公众对土壤污染的广泛关注。公报称“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这一年,环保部审议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被列为全国人大第一类立法计划项目,由此拉开了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序幕。2015年,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填补了地方土壤立法空白。今年,湖北省又出台了首部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同时,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土壤修复公司数量从6年前的不到20家发展为现在的500多家,“十三五”时期国家还将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理。
民生证券、申万宏源(000166,股吧)等券商都认为“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2014年中国修复行业产值不到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30%以上,美国甚至达到50%。
这种说法十足诱人,但在土壤修复企业来看,却是“不准确、不负责任”的说法。
美国注册环境工程师、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郭佳称,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尚不成熟,而且美国市场并没有那么大。包括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等修复市场在内,2013年美国修复市场产值约233亿美元(约合1512亿元),占环保业总产值10%左右。
一家环保公司环境修复业务负责人也认为,在土壤修复行业的起步阶段,这种夸张的说法反而会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影响了行业的“平常心”发展,给一些不专业的公司或个人一种“能够捞一笔”的印象,另一方面给政府造成心理负担和财政压力。
这位负责人表示,土壤修复难度高,市场问题多多。在栽过很多跟头后,公司“学乖了”,不跟总包企业打交道,政府不保底的项目不做,已拍给地产商的项目不做。
低价场地调查扰乱行业
比起“万亿盛宴”的说法,企业更担心实际问题,其中首先就是混乱的场地调查市场。
场地调查,指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2014年2月,环保部批准发布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为场地调查提供了技术参考。
场地调查工作繁琐,所产生的数据又是实施修复的基础。根据该技术导则,场地调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是否污染,分为资料收集和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结论与分析四个步骤。第二阶段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确定场地关注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第三阶段用资料查询、现场实测和实验室分析测试等方法,调查场地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供风险评估和污染修复使用。
“我在美国,做10个修复项目,只有1个是需要修复的,90%的工作都是场地调查。而且,详实的场地调查对项目客户来说非常有价值,能避免过度修复。”郭佳介绍,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土壤修复市场,场地调查应占到项目投入的30%,是整个修复市场中业务量最大的一块。
中国市场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低价调查现象层出不穷。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揭露场地调查竞标价低于成本价这一现象。在评标过程中,他发现绝大部分都是低价竞标。有项目政府估价48万元,成本40万元,企业可获利8万元,但企业中标价只有15万元。
根据记者近期参加的土壤修复会议,参会企业普遍认为,土壤修复市场求快,不重视场地调查,低价中标盛行。
“工作量在那摆着,有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企业又不能赔本,那只能偷工减料,最后影响数据的可靠度。”前述环保公司环境修复业务负责人称,低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数据不真实、不可靠,场地修复不确定性增加。
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于,我国很多项目的场地调查和修复工作是分开的,而后者的价格由前者的报告结果决定。修复公司进场后,要么因数据不准确导致成本增加最后利润减少甚至赔本,要么为了保证利润而不规范修复,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如果场地调查不是由我们认为经验丰富的机构做的,那我们宁愿自己做场地调查。”这位负责人表示,公司吃过亏后,不再一味承接项目,而是筛选项目。
郭佳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培育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比如,美国土壤修复多年来市场运行的经验是,政府负责法律制定、审批、验收和监管,咨询公司总包项目,若有细分工作无法承担,则分包给其他设备、技术或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