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去年5月15日,三大电信运营商公布了提速降费方案,至今已满一年。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三家均“超额完成”工信部的降费指标。中国移动2015年全年手机上网资费较上年下降43%;中国电信2015年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下降31%,有线宽带的单位带宽价格下降58.8%;中国联通固网宽带平均单价下降了50.6%,移动数据流量综合单价下降了27%。而在网速层面,中国移动4G网络下行最高速率超过300Mbps。
工信部的数据证实了运营商的说法,去年一年,提速降费让利用户超过400亿元。但是,消费者对于这样的让利,感受却不深。根据搜狐新闻推出的相关调查,在17905名参与者中,有82.15%的网友对于提速降费无感觉,而感到费用下降网速提升者只有2.32%。
从数据本身来看,消费者无感的原因,与让利规模有关。让利400亿元,看似数额巨大,但考虑到我国移动通信用户的规模,平均到每个用户上,每月节省仅2.6元,买一斤土豆都不够。
提速降费的本意,是为了减轻企业和公众的上网成本,并提供更好的互联网服务。但是,如果提速降费的速度,赶不上企业和公众对互联网高质量使用需求的增加速度,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网络使用需求和各类企业的网络营销需求,提速降费无感就不难理解了。
过去,手机上网只是浏览网页文本,最多看看图片,如今,看视频,打游戏,流量总量增加了,即便单价费率有所降低,但消费者的总支出依然可能会增加。总流量的增加,冲淡了消费者对于降价的实际感受。
事实上,提速降费不仅仅影响着电信企业和用户,也影响着其它行业,因为网络已经是许多企业的必备营销渠道。服装公司把服装照片展示在网上商城里,消费者如果加载图片时速度过慢,或者因此产生的流量费用较多,很可能就会放弃购买,网游公司更新一款游戏,如果下载速度永远以KB为单位,消费者自然也会放弃更新。
不过,企业具有先天的逐利性,降费对于电信企业而言,意味着“挥刀割肉”,收入减少,增速意味着要加大投入,增加成本,这一增一减又该由谁来买单?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企业让利以吸引消费者,提升服务质量以留住消费者,而为此增加的成本,则通过业务拓展、优化管理等诸多方式弥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虽然目前电信市场上有三家运营商,但三家之间不同细分领域内的发展却并不均衡,使得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出现一家独大的态势。这使得运营商让利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在过去一年中,主管部委就提速降费对电信企业屡屡喊话督促施压,就不难理解了。
行政手段的确能在短期之内把网络资费降下来,但是降下来之后呢?三大运营商的业务存在相对集中化的现象,有的主要做移动通信,有的则在宽带业务上优势明显,这使得一旦自己的优势业务被降价,整体收入就会大受影响。
换言之,实现提速降费,促进电信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市场活力。用市场的手段促进服务价格合理化,也用市场的手段促使企业优化服务,创新发展。
本月初,工信部正式向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颁发《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至此中国第四大电信运营商诞生。该公司负责全国范围内有线电视网络有关业务,并开展三网融合业务。多了一家运营商,能否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促进提速降费尚不可知,但至少已经向前迈出了一步。
消费者真正在意的,其实并非每个月的流量费是不是“少收了三五斗”,而是自己所花的钱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得到了满意的服务。而提升服务质量,方才是提速降费的应有之意。